汶川地震逐渐开始灾后重建。6月1日起,全国禁用免费塑料袋。
这两件事情看起来似乎互不相关,但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玲看来,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对帮助受灾群众生产自救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据朱玲介绍,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川县、平武县和旺苍县一带,地处四川省、陕西省和甘肃省交界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朱玲曾连续多年在这些地方做过扶贫项目调查。“这里耕地很少,而且土壤瘠薄,农业增长潜力极为有限”。近十多年来,当地经济状况在矿产、旅游和水电资源开发的带动下明显好转。然而,与此相关的三大支柱产业在这次地震中遭受重创。除了出外打工,受灾群众生产自救的门路十分狭窄。
不过,这些地区出产毛竹,不少农村劳动者都有编筐织篓的技艺。在商场塑料袋免费使用的情况下,此类竹编产品的消费需求多半局限于农村。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国商品销售禁用免费塑料袋,城市消费者极有可能向携带提篮购物的传统回归,从而为竹编或草编收纳器物创造商机。因此,建议灾区地方政府、援助组织和商业企业与受灾村庄的村委会挂钩,抓住这一商机,帮助受灾群众生产自救。
为此,朱玲具体建议,首先,当地政府应该出面协调,帮助受灾群众获得生产贷款;第二,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建立和发展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聘请原有的篾匠向非熟练劳动者传授技艺,并实行质量控制和生产销售管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应当有政府出面,从各地超市获取订单合同,建立受灾群众与超市之间的联系,并争取获得商场赊销援助,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这样,就有可能在组织灾民生产自救的同时,在当地发展起一个新的支柱产业来。”
本报北京6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