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6月8日电(记者刘翔霄、邹伟)吃粽子、插艾叶、佩香囊——又值一年端午节。民俗专家表示,端午是夏季山西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历史过去了几千年,一些端午习俗至今在山西仍有流传。
据山西省民俗学会专家聂元龙介绍,端午节源于古人的驱邪避瘟活动。
盛夏是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的活跃季节,古人解不开这个谜,便认为是邪祟作怪,并由此创造出一系列手段与之抗衡。后历代相沿,形成了山西今天的端午民俗。
除吃粽子外,山西民间盛行“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端午前后正逢艾叶长势盛时,新鲜艾叶散发出的芳香能驱蚊杀菌。在晋南曲沃等地,每年此时家家户户都喜欢采集艾叶悬于门楣以辟邪。
山西民间还流传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各式各样用彩布做成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等中药及香料,节日当天要佩戴在孩子身上。此外,长辈们还要用五色花线搓成绳索,系于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脖子上,称为“百索”(一百天时方可解除),传说可避邪防身。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