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楼市的冷暖交替中,深圳的房价经历了一轮暴涨暴跌,这个曾经位居全国房价涨幅榜冠军的城市,如今成了跌幅榜的冠军。然而,就在深圳楼价进入下降通道的时候,有观众告诉记者,在深圳一些楼盘买第二套房,还可以按第一套房的首付比例和利率办到按揭。
(《经济半小时》6月8日)
央视曝光了国家四大商业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集体违规的事件,可谓触目惊心。
早在去年9月27日,央行和银监会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同期同档基准利率的1.1倍。紧接着,两部门又于12月5日发出补充通知,明确了二套房的认定标准。
这意味着,银行为追求自身利益,没有把国家政策放在眼里。正如权威人士分析所言,表面上,违规的背后,银行可以分散贷款风险,开发商可以加速资金回笼,赚取利润,给购房者也带来了一些好处,但实际上更大的风险被转嫁到了购房者身上,尤其当深圳房价大幅下跌的时候,购房者节省的那点利息很快就会被吞噬一空,剩下的只有巨大的还款压力还背在身上。
其实,对于房地产政策被地方部门消解的新闻,公众早已见怪不怪了。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更是期待对不执行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行为问责。原因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之所以屡屡变成“空调”,最重要的原因是处罚不严,问责机制成为了一种摆设。现在的情况是,对于大多数地方而言,如果媒体曝光了,就有所收敛;假设没有部门审查,地方部门依然置国家政策于不顾。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下,许多地方竞相变相抵制国家政策,已成必然。
近年来,对房地产政策的出台,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从2005年的新旧“国八条”到2006年的“国六条”,再到去年的“国四条”,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地产宏观调控的组合拳。但这一系列“国字号”的公共政策,执行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政策遭遇了“肠梗阻”。
根据边际效应递减原理,相同或类似的内容每重复一次,其效力就减弱一分,重复的次数越多,效力就越差。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国家房地产政策,出台一个又一个,但一些地方房价仍高居不下,这种现象正在剥夺着购房者的机会和他们对公平的信心。
就这次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违规问题,从整个央视报道来讲,只字未提任何处罚意见,也没见司法机关介入。现在公众最为担心的是,国家银行公然视国家政策为儿戏,难道仅仅是媒体公布一下就不了了之了吗?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