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的川坝地上寻找宅基地成重建工作急需迈过的坎
全县经济损失118亿多元,而接收社会捐助款物不足一千万
文县重建 为土地和资金犯难
“5·12”大地震导致我省文县直接经济损失118亿多元,而截至目前文县累计接收的各类救灾物资捐助价值464万元,接收捐款474万元。
滑坡崩塌威胁61个村庄
雨后的中午,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进文县城关镇元茨头村张家沟社,因为这个村庄处在半山腰,东、北、西三面被高大的山峰所包围,全村的102户人家420多人紧挨山根、户户相连而居。
地震发生后,该村的所有村民已经被全部转移到山外的安全地带,暂时安置在51个帐篷内,每两户人居住一套。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我们整个村子被土雾笼罩,全村人吓得不知所措。地震后,我们上山查看时发现,村子三面的山体都被震开了裂缝,特别是东山上的裂缝多达5道,最宽处有80多厘米。”几位回家取东西的村民至今还有些惊恐地说,“几天前,专家组到这里考察后认为,裂缝的山体随时都有滑坡和崩塌的可能,张家沟已经不能住人了。”
城关镇凡昌村凡昌山社地处车辆无法通行的山区,全社共有73户300多人。和张家沟社一样,地震发生后,不仅出现了大面积滑坡,山体上同样被震开了裂缝,最宽处有1米多。“村民觉得这里不再是大家安逸的家园了,整村异地搬迁已经刻不容缓。”村主任张海文说。
根据文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普查的结果,在文县因地震引起的次生地质灾害有1820处,其中重危险情有262处,特别是面临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多达61个,这些村庄与张家沟、凡昌山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和处境。而距离县城最近的南北两山也出现了多处滑坡和裂缝。
推倒重建选址重建两头难
如果说,因地震引起的次生地质灾害是文县受灾群众的一大难心事,而灾后重建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第二大难题。
城关镇元茨头村清水坪社算是一个中等村庄,全社有108户村民。“倒塌了300多间房子,算起来平均每户倒塌3间房子。”村主任杨德明十分惋惜地说,“按每间房子最低造价1.3万元计算,每户人家仅倒塌的房子损失最少在4万元。”杨德明还没有把出现裂缝不能继续使用的房子计算在内。
“中庙乡肖家沟村麒麟寺社是文县最小的一个自然村,全社仅有55户人家,房屋基本倒塌。”村民周新平说,“帐篷和吃的有政府的支持,但房子怎么办?”作为重灾区的中庙乡有3629户人家,倒塌的房屋共有21309间,严重裂缝不能继续使用的危房有5707间。
“而实际上地震给文县造成了165个重灾村,其中需要推倒重建的有83个村,涉及8012户人家,需要异地搬迁重建的有82个村,涉及9248户人家。”文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有关人员痛心地说。
对于重建,元茨头村村主任杨德明以该村清水坪社为例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间住人,一间做饭,一间储藏,按每户最少需要3间房算,清水坪社至少需要重建400间房屋,每间房屋重建按最低标准1.3万元算,这个社仅建房需要资金520万元,这其中不包括公共设施、平整土地等费用。”杨德明说,“为了村民能在重建完成前平稳过渡,兰州军区联勤部和甘肃省军区为清水坪社援助了122套活动板房,目前已经到达20套。村里也已经平整出7000多平方米安装板房的空地。援助单位计算,活动板房从运输到安装完成各种费用算在一起,大约每平方米造价700元。”部分村民认为,还不如将安装板房的钱发给他们直接建房。可问题是,即使按照村民的意思做,重建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在重建完成前,村民又该如何安全过渡呢?
“还让村民犯难的是,在原址推倒重建比异地重建更难。”杨德明和部分村民这样认为,“在原址推倒重建,仅清理废墟花去的工时要比选址重建多得多,村民还要进行生产自救,工时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在土地奇缺的文县,选址重建谈何容易?”该村的郭永竞夫妇听了杨德明给我们的讲述,忍不住放声大哭,因为他们辛苦了半辈子于去年刚刚建好的有8间房子的小二楼在此次地震中出现严重裂缝,不能住人了。
“这真是让村民两头难的事啊。”杨德明悄悄抹了一下眼泪说,“而对于重建后的房屋是否经得起地震的考验,就更让村民忧心忡忡了。”
异地搬迁难解情感心结
城关镇白衣坝村沙湾社有42户人家200多村民,因为依山而居,严重的山体裂缝和随时有可能发生的滑坡等灾害迫使他们不得不整村异地搬迁。“几天前,县上来人动员我们搬迁到两当县,可我们不想去。”村民张孝文老两口伤感地说,“在家乡重建,这里有稻田、有果树,还可以去县城打零工,我们更容易生产自救。”但不去两当他们必须面对一个难题:异地搬迁的宅基地在哪?
“其实宅基地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重建的巨大资金缺口,全让国家掏是不现实的,再困难村民自己也得想些办法。”碧口镇党委书记董鹏说,“就算国家掏了大部分,本来已经困难重重的受灾群众又到哪里去筹集剩余的钱呢?”
沙湾社与石坊乡东欲村相邻,由于沙湾社没有更多的开阔地可使用,地震发生后,沙湾社的所有村民被集中安置在东欲村一块稻田中搭建的帐篷里。“沙湾的村民心里最理想的异地重建办法是,就近在东欲村的空地上建房,这样大家都能继续维持原来的生活状态。”张孝文等村民这样想,但是,东欲村的土地同样紧张,他们也面临着和沙湾社村民一样的困境。
城关镇元茨头村张家沟社虽然面临着比沙湾社更加严重的危险,但全村102户人家都不愿意搬迁去两当县,他们的担心很简单,去了两当住房问题解决了耕地怎么办?
异地搬迁,还有一个心结困扰着村民。很多村民含泪说:“搬迁到外地,不是我们不愿意,实在是故土难离啊!祖祖辈辈在这生活惯了,心理上实在很难接受。”
“只有凡昌村凡昌山社的51家住户主动自愿报名去两当县。”村支书张海德告诉我们,“因为村民太了解自己的处境了,去两当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文县全县需要异地搬迁的重灾村有82个,他们和沙湾、张家沟的村民一样,都面对在哪里选址重建的难题。
灾后重建面临多重难题
“撇开原地重建的困难不说,仅异地搬迁,目前最大的难题是选址。”文县国土资源局局长赵爱平说,“重建选址我们尽量选在比较集中的开阔地。目前已经在范坝乡河口村选出了一块100多亩的开阔稻田地,可以安置四五个村的村民,但100亩地仅征地款就需300万-500万元,而要安置全县需要搬迁的村民,至少需要9块这样的地,光征地款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县上要求建设局必须在1个月内拿出首批62个村镇的重建规划,其中大到特大村有20个,而村镇越大规划也就越复杂。”文县建设局局长李国文说,“目前,选址大部分还没有确定,规划也只能先放下。”重建家园,规划先行。但文县的现状是,在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川坝地不到30%,而在这些少得可怜的川坝中,耕地占了70%,民居仅仅占30%,按重建每户200平方米计算,1万多户的重建至少需要200万平方米的土地,合2平方公里,如果加上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至少需要5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用来规划。李国文说,虽然建设局已经确定了14个规划方案,但目前很难找到这样的土地用来规划。
“重建需要的建材,本县能解决的只有沙子和砖块。”乡镇企业局韩文平局长说:“现在全县能解决的砖块为2亿-3亿块,即使我们再建6个砖厂,增加1亿块的产量,这与倒塌房屋重建需要7亿-10亿块砖的数量还有很大差距。从外地运砖,运费下来比砖还贵,如何解决确实让人头痛。”
“地震后,财政局紧急调整预算,压缩和取消各种行政费用,挤出了500多万元用于抗震救灾,这与全县118亿多元的损失相比确实少得可怜。”财政局长刘远勤无可奈何地说,“作为连年财政赤字达5000多万元的县财政来说实在想不出办法了。”而目前文县接收到的社会捐助物资464万元,现金474万元,资金缺口太大了。
对于异地搬迁的情况,文县扶贫办主任刘九成告诉我们,异地搬迁目前还是以县内、市内搬迁为主,而省内、省外搬迁是否可行,截至目前扶贫办还没有接到任何文件性的措施和办法。
“另外,我们提到的重建和搬迁,还没有包括房屋轻微损坏,需要维修加固的费用。”文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有关负责人说,“还有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基层政权设施、商贸流通设施、工业企业设施等的重建也没有计算,但这些都是必须要重建的项目,缺一不可啊。”
“文县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不管前面的困难有多少,有多大,我们必须在入冬前让所有倒房和严重危房户全部住进保暖的房间,全面实现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安全住所、有学上、有病能医。”县委书记张世林坚决地说,“这是死命令!”
重建难、搬迁难、土地难、资金难、离乡难,成了文县震后重建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资金难,成了困扰22万文县受灾群众震后重建的最大难题。文县受灾群众在奋力自救的同时,期盼社会各界的爱心和援助。
本报特派记者 宋维国 兰州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