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江琦
昨(9)日的唐家山堰塞湖坝顶之行,对省委副书记、省长、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指挥长蒋巨峰来说,是第五次。
悬在百万人头顶的这盆“水”,令蒋巨峰寝食难安。导流明渠过水已经两天,新的工程措施正在展开,温家宝总理“安全、科学、快速”的指示精神落实得怎样?头天夜里,他与专家组探讨坝体稳定性直至午夜,一大早,又前往坝顶一探究竟。
国务院副秘书长汪永清,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组长、水利部部长陈雷,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副指挥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永祥等同机前往。
端掉这盆水,是我们的使命
涪江——通口河——湔江,直升机溯源而上。
飞过北川,从舷窗望出去,一度干涸的河道淌着涓涓细流,这是唐家山及其下游几个堰塞湖逐渐泄流而致。但是,绕至唐家山上游一看,仍在升高的水面已把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禹里乡浸没。险情远远未能解除。
蒋巨峰神色凝重。
坝上,红的旗帜、机械、安全帽、曝晒过的脸膛,与绿的群山、军装、营帐、湖面,演绎着人与自然的交锋。
坡陡路滑。蒋巨峰来到导流明渠出口处,不顾危险地穿过警示线,站到土质疏松的渠边细看。出口已经被冲刷成更宽的喇叭形,流速加快,有汹涌之势。抢险指挥部副指挥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正和战士们研究扩渠方案。
踩着碎石沿渠行至上游,树木、门窗等漂浮物阻在入口处。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范晓光指挥手持火箭炮的战士发射炮弹“打漂”。
“地震是天灾,但我们不能因为工作不到位再酿人祸。”蒋巨峰对大家冒着生命危险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他说,端掉这盆水,对人民的生命负责,是我们的使命。
双管齐下排险:消阻、扩容
7日7:08导流明渠过水时,流量仅2.35立方米/秒,到8日、9日中午,分别增加为16.3、48立方米/秒。
发生转机的重要原因是出水断面扩大。除了水流的天然淘刷作用外,新的工程措施对此贡献巨大。
部队对阻隔水道的多处岩石实施了爆破,渠道宽度、深度明显增加,线性更直。近20台工程机械正抓紧在明渠旁开挖支渠,力争组合成倒Y字形,增加泄洪断面。
坝体右岸山坡上,堰塞体滑坡的断面如刀削斧劈。蒋巨峰用了个比喻来说明专家组的判断:堰塞体像坐滑梯一样高速“坐”下来,没有发生翻滚,因此内部构造变化不大,岩石无大的粉碎。左岸大块岩石较多,右岸下部主要是块石,上面是泥土覆盖层。
看到导流明渠流量接近入库流量的一半,蒋巨峰说,排险工作直接影响下游的避险工作,力度还要加强,进度还要加快,继续消阻、扩容。
排险要快 避险要灵
一路踏勘,两岸滑坡不断,声响大的像连串鞭炮齐鸣,盖过了战士们的劳动号子。
蒋巨峰提议,就在坝顶,开一个指挥部会议。
在战士们的帐篷里,蒋巨峰、陈雷、郭永祥,与已在大坝工作了三个昼夜的葛振峰、范晓光、武警副司令员息中朝、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武警水电指挥部主任李光强展开讨论,达成共识:排险要快、避险要灵。
正商讨间,脚下突然一阵震动,帐顶灯泡摇晃起来。与大坝近在咫尺的西南6公里处,又发生了一次余震。
余震、雨情、汛情、坝体结构——种种不确定因素加剧了抢险工作的难度和紧迫性。无暇理会余震,蒋巨峰提出了六点意见:
一、坚决落实“安全、科学、快速”原则,主动、及早处理险情,确保下游群众零伤亡,同时确保部队和施工人员的安全。二、排险工程要“消阻、扩容”双管齐下,具体实施方案和方式、方法,由在堰塞坝现场指挥的指挥部领导决定。三、迅速科学组织钻探,为排险施工和通过准确判断坝体稳定性指导避险工作提供依据。四、继续加快漂浮物清理工作。除唐家山堰塞湖外,对下游的水库和堰塞湖也要开展清理工作。五、排险、避险工作要畅通沟通,密切协作。六、为坝上排险工作做好保障工作。
会议结束时已近中午一点。来不及吃午饭,蒋巨峰又登机飞往绵阳,在那里,他将和专家组展开又一次商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