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禅宗祖庭少林寺的三十年
20年代少林寺山门 |
80年代少林寺山门 |
如今少林寺山门 |
相关新闻:解放思想 哪些人哪些事不能忘记
核心提示
30年前,一部电影《少林寺》让这座藏于深山的千年古刹名扬天下,30年后,这座禅宗祖庭以其现代化的生存方式而备受争议。上个世纪80年代,少林寺从衰败中走向复苏,如潮游客万里仰慕而来,武僧团赴海外演出博得喝彩,成立实业公司谋求多元化经营,参与《禅宗少林》等多项文化产业发展......30年来,少林寺的一举一动赢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也招来了不少非议:少林寺还是不是佛门净地?
在改革开放后的岁月里,逢千年未有之巨变,逢千年前未有之挑战,拥有诸多历史和文化符号的少林寺在努力适应着当今社会的节拍和发展。
|
记者 朱金中 文图
一部电影让千年古刹名扬天下
4月11日中午,天气并不算好,湿冷中夹杂着几丝寒风,但这并不能阻挡住游客的脚步,少林寺山门内外依然游人如织,上千名游客留恋于禅宗祖庭内外参观、拍照。在寺内僧人的带领下,记者穿过一道红墙。喧闹和嘈杂瞬间被隔离之后,僧人把记者带到寺院西侧一处禅房内:"稍等片刻,师父有接待,很快就来。"
几分钟内,着一件普通黄色袈裟的中年僧人连声说"抱歉"走进禅房,他就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释永信相貌普通,尽管曾频频见于报纸、电视,但眼前的这个僧人却沉稳中略显低调--尽管他被冠以"少林CEO"的称号。
1981年,一个16岁的安徽少年揣着一条棉被和20斤粮票来到嵩山,希望能皈依佛门。后得师父行正为其剃度,赐法名为永信。释永信见证了少林寺从衰败到复兴之路,在他的印象中,80年代的少林寺,可以用"废墟"来形容。"到处是残垣断壁,十几个和尚守着28亩地过日子",1928年军阀石友三部纵火焚烧少林寺留下的痕迹仍依稀可见,而寺院的经济来源,就是卖大碗茶。
"说是茶,其实就是卖白开水,一碗几分钱。"释永信回忆起当年的苦日子颇有感慨,当时从登封到寺院的路全是土路和渣滓路,"1979年,少林寺开始接待外宾,当时国家开始在全国选点,介绍一批景区向外国人开放,少林寺有幸名列其中。"
少林寺走向复苏的第一个拐点出现在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全球热映,让很多人知道了中国功夫的发源地少林寺。提起这部红极一时的电影,很多人想到的是李连杰,但释永信说,最应该提起的是廖承志。1979年,廖承志给香港导演张鑫炎写信,建议拍摄《少林寺》。随后,香港中原电影公司来少林寺进行实地考察。"当时登封市领导要求我们支持摄制组的工作,要像支持党组织那样支持。"提起当年这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消息,释永信笑了。
少林寺自此打开了一道川流不息的大门。
"到少林寺去!"成为那个时代不少年轻人的英雄梦想,不知有多少懵懂少年看了不下几十遍《少林寺》后,打起铺盖卷上少林寺拜师学武,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红极一时的《士兵突击》的主演王宝强。如今,拜师学武这种梦想被更为规范化的武术学校所实现。经常在央视春晚露面的塔沟武校号称世界第一武校,仅在校学生就多达1.8万人,而类似的武校在登封至少有五六十家,学生几万人。
到少林寺去,还有一种方式是旅游,根据统计,1974至1978年少林寺游客总量仅为20万左右,而到了1983年至1985年,这个数字猛增到300万。"那几年,一天能来六七万人,我记得当时很多旅游车辆都是东风汽车,一车载了五六十个人。"释永信回忆说。正是从那时起,少林寺旅游收入长期稳占登封市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登封,河南郑州的一个县级市,在少林寺的影响下确立了旅游立市的战略方向,以往的经济支柱--煤炭已经让位给了新兴的旅游业。
少林寺也在为"旅游经济"不断添薪:1988年1月,少林寺首次公开对外表演功夫;第二年少林寺组织少林武僧团开始国内外访问;1986,少林寺先后创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书画研究院等......30年来,少林寺武僧团已经出访了七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像少林寺这样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景区并不少,但能做到深度开发和挖掘的并不多,而之所以被称为"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官司,让释永信这位当家和尚开始思考新十年的何去何从?
联合报道:扬子晚报、新安晚报、辽沈晚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新闻晚报、山西晚报、大河报、楚天都市报、今晚报、齐鲁晚报、新文化报
大河报独家供稿搜狐网,严禁转载。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