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采访释永信 |
一个称谓背后的社会争议
2002年,是释永信升任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的第3个年头。在这一年,美国探索频道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新少林方丈》。这部记录片以释永信一天的生活为线索,介绍他如何驾驭和率领着古老的传统迈入现代社会,如何坐着奔驰车穿行于繁华都市,如何用手机遥控少林寺内的日常生活。在这部片的英文版里,"方丈"被译成了"CEO"。此后,"少林CEO"的称呼频频见诸媒体,有人戏称,少林寺从此进入"CEO时代"。
|
"CEO是外国人对方丈的解释,是用外国的概念来称呼的,很不准确,但是我们也不好意思去跟人家辩论。"释永信挠挠头,显得有点无奈。
但很多人偏向于用CEO来称呼释永信,大概是因为这位少林方丈与传统观念中佛门子弟的所谓清净和避世大相径庭,而过多的沾染上了商业的味道。
2004年7月,中断700余年的"少林药局"得以恢复,少林寺将《易筋经》、72绝艺、点穴功等少林武功秘笈以及修炼方法通过网站向全世界公开,"少林秘方"一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2006年,由永信方丈提议、少林寺参与并支持、由投资公司全额投资的大型生态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嵩山山坳亮相,继而成为全省、全国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
2006年、2007年,少林寺旗下全资子公司少林寺文化传播(登封)有限公司,与深圳广电集团合作,接连推出两届"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将中国功夫之风吹向全球;
2008年,一部由少林寺授权制作的36集电视剧《少林僧兵》,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即将播出;少林寺文化和英国古典剧院联合制作的舞台剧《箴言》,由当代欧美最著名的现代舞编导和作曲、舞美联合创作,大大深化了少林功夫的舞台形象......
少林之手发力,尽管没花寺院一分钱,却有力引动了娱乐产业巨轮,并使地方政府、投资者与合作者多方受益,大受鼓舞。
在被注入时尚、新潮、高科技等现代化的元素后,这座千年古刹变得和人们传统观念中的寺院大不一样时,各种评论和指责越发响亮:美国《洛杉矶时报》称释永信是"身披袈裟的首席执行官",英国《卫报》说,少林寺的生意做得很大,每年收入达1000万英镑,其中1/3归寺院,而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便是"少林寺已经沦为赚钱机器"。
少林寺与时俱进的作风,与明星方丈的大力作为一脉相承。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反对避世不畏曝光,是这位僧人的一贯方针。"少林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官府供给、农禅并重、商业服务。这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大趋势。"释永信强调说,少林寺与其他寺院最大的不同就是生存方式,少林寺的时代变革,是必然之路。少林寺的商业元素,解决的只是自身的生存问题,"我们搞的是演出,如果把经商赚钱当目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开煤矿、搞房地产?"
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大梁先生也表示,外界关于少林寺"商业化"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所说商业,即非商业,是为商业。拿起放下,唯心所使。少林不执着,何必分别商业化还是佛化禅化?少林寺现实发展进程中的商业策略,既是出于被迫和无奈,也可以说是应机而为。佛家圆融无碍的智慧、少林大智大勇的精神品格,使少林寺1500年来因缘和合,产生了少林禅武医艺博大文化、保持了千年不衰的禅宗传承、呈现出超时空跨文化的吸引力,更使少林寺的当代传承人多了一份自信与坦然。"少林寺传承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商业化的社会,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宗门的传承、寺院的生存、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支持,如果借助市场而实现经济上的自力更生,恰恰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要拒绝?"
在很多人眼中,看到的是少林武僧亮相于舞台,看到的是方丈穿梭于名人高层,看到的是诸多"商业化"的操作,但这些年来少林寺在守护信仰、保护传承、建设文化、整理、抢救有形和无形遗产方面的所作所为却鲜为人关注。"就拿塔林来说,我们进行了专门的测绘,整理了大量的数据,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其中包括地形、山体保护、水土等各种信息,都是这几年做的。少林寺在僧才培养上下的功夫就更大了,我们举办传戒法会有730位。"释永信如是说。
毫不夸张的说,少林寺对外界的影响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少林寺所引来的质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多元,对此,释永信表示:"有些非议不是坏事,起码这说明外界对我们是关注的,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建议。"
谈及以后少林寺的规划,释永信侃侃而谈:"如果只是观光旅游,那少林寺就成了博物馆;佛教有文化的一面,又远不止是文化。少林寺真正的价值是真修实证、是1500年从未中断的传承,这些又都落实在少林僧人的生活方式中。每年来少林寺的人很多,下一步我们打算改变游客的参观方式,不仅仅是景观游览,而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少林寺僧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从感受达到心灵感动,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帮助。"
少林寺已经突破了传统中的寺院概念,而释永信也已经突破了传统观念中对方丈的定型,尽管他弘扬少林禅宗文化的手段是否恰当,目前还没有权威答案,而可以肯定的是,少林寺将在自己的发展之路上坚持走下去,当然,释永信和少林寺也有自身的底线,比如对于目前风闻的上市说法,释永信态度极为坚决。
"那只是个别人的炒作,少林寺绝对不会上市。"释永信大和尚如是说。
记者手记
佛,从来都是开放的
采访释永信大和尚和钱大梁先生时,两位都不约而同地抱怨一个事:外界一些"释永信"、"钱大梁"的访问是哪儿出来的。对于外界的各种议论和指责,两位都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宽容,在这个口水战横行的时代,少林寺从未出头参与过什么"论战"。对于网上争议的"少林寺与大悲寺对比"的话题,永信只是淡淡一笑,不愿公开评论。
当有关"少林寺商业化味道过浓"的批评不绝于耳时,我曾就此与同事于茂世谈论过一次。经常奔波于寺院的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家都看到了少林寺这个演出,那个来访,谁看到了早晨五点不到寺院的僧人们就起来修禅研武?"是少林寺本身的佛教因素淡了,还是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与佛教本身无关的东西上了呢?
2000年前,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开花,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开放、包容、圆融。作为一个异国的、移植的文化,在我们本土的文化和理念习惯面前如果不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与开放,是很难流传于世的。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佛教必然成为绝响。从达摩"明心见性"到慧能"菩提无树",佛教禅宗终得兼容各宗思想,集大成而流传至今。禅宗鼎盛之时,那些流走与整个社会高层的艺僧、诗僧,与官僚士大夫广泛结交,更扩大的禅风的传递。禅宗与社会的进步保持同步,这就是其从未被社会所抛弃的原因。
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佛家,未必不是这样,纵观历史,佛者参与世事比比皆是,僧兵就是最好的例子,十三棍能报效唐帝国,发展文化产业难道就不是报国吗?六组慧能曾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免角。"
全国15家主流报网媒体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那些人,那些事”。这是一个由扬子晚报发起,全国15家主流报网联合推出的大型报道,在今年我国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背景下,承担起新闻界应有的使命和责任,联动报道同一主题。今天刊出由大河报采写的《风雨兼程:禅宗祖庭少林寺的三十年》一文。
联合报道:扬子晚报、新安晚报、辽沈晚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新闻晚报、山西晚报、大河报、楚天都市报、今晚报、齐鲁晚报、新文化报
大河报独家供稿搜狐网,严禁转载。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