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晚,“中星九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发射成功。作为我国唯一的在轨卫星管理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承担着我国所有在轨卫星的日常管理任务。今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被称为“牧星人”的航天测控专家,将精心测控在轨的“中国星”,在气象、通信和定位上为奥运会保驾护航。
为北京奥运测控“风云”
昨晚8时整,工程师田萨萨准时来到长管机房,她习惯性地抬手看了一下手表:“我国刚发射成功的‘风云三号’卫星还有30分钟就要进入国境。
|
田萨萨介绍说:“作为我国首颗新一代极地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卫星的作用可不小,今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它将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提供准确的气象服务。”
20:30,“风云三号”卫星准时进入中心跟踪弧段,机房内的墙壁上,两块巨大电子屏幕,及时显示着卫星遥测监视、注入指令、校对时间等工作提示。随着各测控站接力式跟踪、测控开始,系统不断提醒,田萨萨轻点鼠标,一组组数据被备份后迅速传送。5分钟后,她又启动卫星故障自动诊断系统,对卫星进行全面检查,系统自动提示:“‘风云三号’状态正常”。
“北斗”为奥运提供定位服务
在相邻的同步卫星管理机房,我国已发射升空的多颗北斗系列卫星高悬天空,中心科技人员运用自主开发的涉及卫星轨道测量与预报、位置保持、姿态保持等多类测控软件,正对它们进行连续24小时的监控。 “今年奥运会期间,北斗系列卫星将重点提供通信、定位等服务,有了它们,办奥运会也有了咱中国人自己的‘GPS’系统。”一旁的工程师高超这样介绍。
据中心长管室副主任李建勇介绍,目前,我国在轨运行的将为奥运服务的卫星共有9颗,其中有4颗气象卫星和5颗北斗系列卫星。气象卫星除了极地轨道的“风云一号”D星和“风云三号”卫星外,还包括地球同步轨道的“风云二号”C星和“风云二号”D星。北斗系列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导航定位卫星,目前已发射了5颗,北京奥运圣火登珠峰时,就运用了这一系列的卫星提供定位和通信支持。
全时监控保障卫星安全运行
为做好今年北京奥运会的气象、通信和定位保障工作,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从今年2月开始,对4颗北斗卫星进行了有效载荷全面测试。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同时对北斗导航定位系统进行技术软件升级,提出了装备监控采用客户机/服务器工作模式,实现了中心测控装备的远程操作及远程故障诊断功能,提高了测控网的应急反应能力,确保了测控装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自动化程度。
针对奥运会对卫星特定区域、特定时间观测等新要求,目前,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保障奥运会的卫星已建立起高轨道全时监控、低轨道多弧度跟踪、多星组网、远程透明控制等全新模式,确保这些“中国星”在奥运会期间安全运行和正常工作。(通讯员 李超军 何臣 记者 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