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海林
尼泊尔:一个王朝的背影
政权更替并非偶然,而是与尼泊尔独特的社会经济现实之间保持着逻辑一致性
尼泊尔超日王历2064年洁西特月19日,即公元2008年6月1日,贾南德拉·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德瓦国王陛下逊位,成为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的贾南德拉公民。
如果把时间倒流到7年前的6月4日,贾南德拉国王即位当天向全国人民发表了极其简短的广播讲话,英语译文只有112个单词,除了祈愿“神佑天下”以外,国王只是表示将会调查几天前发生的王室血案并“尽快使全体臣民得知有关情况”。
那一天,没有盛大的王室庆典,没有震耳欲聋的皇家鼓乐,有的只是弥漫全国的猜疑气氛、遍布首都的抗议示威以及响彻乡村的隆隆炮声。贾南德拉国王就是在这样一种不祥的气氛中开始了自己的统治。
7年后的6月1日,王室大厦轰然倒塌。这位还差4天就可以举行登基御宇7年纪念活动的末代国王黯然逊位,没有发布诏书,连一行字都没有---即使他愿意,也不再有任何机会。共和国已经成立,要处理的问题堆积如山,国王的命运如何,已经不再是尼泊尔关注的首要问题了。
这个国家的2000多万民众现在更加关心的是:普拉昌达和他的同志们将给这个国家带来什么变化?和平能够持续多久?繁荣能否实现?
沙阿王朝本纪
素有“香格里拉”美誉的尼泊尔至少在两个方面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颇有相近之处,其一是旖旎的自然风光,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这片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着无与伦比的秀美景色,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其二,这里的居民很多是外来民族的后裔,发祥于这片土地的原住居民只是全体尼泊尔人的一部分而已。
这个官方承认有61个民族的国家堪称“民族博物馆”,千百年来,从中国西藏和印度迁移来的外来民族与原住民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逐渐融合,形成了今天多民族的尼泊尔国家。尼泊尔最后一个王朝的建立者、笃信印度教的廓尔喀人便是在穆斯林席卷次大陆后从印度迁移入尼泊尔的。
公元1559年,德拉比亚·沙阿在加德满都西部建立了廓尔喀王国,当时这个小王国只是尼泊尔境内众多军事政权中的一个。传位10世后,沙阿家族迎来了一代雄主普里特维·纳拉扬·沙阿。这位国王20岁时开始统兵四处征伐,26年后攻占加德满都,将廓尔喀政权扩展到尼泊尔大部,奠定了尼泊尔第一个统一政权的基业。数十年后,他的后人完成了统一大业。
腰佩弯刀的廓尔喀人崇尚武力,在统一尼泊尔的过程中不时将刀锋深入到别国境内,1788年和1791年曾两次入侵中国西藏,1792年,清高祖乾隆皇帝派兵向侵入西藏的廓尔喀军队发起反击,清军连战连捷,翻越喜马拉雅山长驱直入尼泊尔,迫使沙阿王朝遣使求和,承诺永不入侵西藏。当时清军的统帅便是乾隆的外甥福康安。
廓尔喀人基本上信守了不再入寇西藏的诺言,直到1855年前后。但这个时候主宰廓尔喀国家的已经不是沙阿家族的国王,而是拉纳家族的重臣了;而且此时的尼泊尔也不复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业已沦入英国殖民者之手。1846年,拉纳家族发动政变,夺取了军政大权,开始了长达105年的权臣独裁统治。其间,廓尔喀军队多次在英国人的唆使和直接指挥下镇压印度人民起义、入侵中国西藏。在沙阿王朝200多年江山中,要数拉纳家族独裁时期最为黑暗。
1950年,特立布文·沙阿国王在独立不久的印度的支持下,和尼泊尔大会党联手率领人民推翻了拉纳家族的统治,恢复了沙阿王朝的权威。值得一提的是,在特立布文国王陛下和莫汉·拉纳首相的对决过程中,后者曾扶持了一个年仅3岁的幼君称王,企图废黜特立布文。这个在位只有3个月的僭主便是特立布文陛下的皇孙贾南德拉。51年后,当年的懵懂幼童在一桩非常可疑的王室血案后再度登上王位。
6月1日---作为国际儿童节,这一天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欢乐,但对于沙阿家族而言,却是不祥之日。7年前的6月1日晚,王储迪彭德拉枪杀了父王比拉德拉、母后艾什瓦尔雅等13位王室贵胄后饮弹自戕,4天后驾崩。王太叔贾南德拉作为别无选择的王位继承人入承大统。
贾南德拉秉政1年零4个月后,解散民选的德乌帕政府实施亲政,将已经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尼泊尔拉回到了绝对君主制时代,不但开了历史的倒车,最终还彻底葬送了先祖普里特维开创的基业。
“人民运动”枪声数次响起
尼泊尔的君主制度在开明与专制之间曾经数度徘徊。1951年推翻拉纳家族实施亲政的特立布文国王仿照印度模式制定临时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尼泊尔开始了第一次宪政尝试。
1959年尼泊尔举行了全国首次大选,柯伊拉腊的领导尼泊尔大会党赢得胜利,成立了尼泊尔第一个民选政府。尼泊尔大会党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尼泊尔政党,和印度国大党渊源深厚,并在反对拉纳家族的斗争中得到了印度的大力支持。
然而新政府成立不到两年,便与主张外交独立自主反对过度依赖南方邻国的马亨德拉国王发生了激烈冲突。1960年12月15日,马亨德拉国王解散政府和议会,接管国家权力。
1962年,马亨德拉国王仿照尼泊尔农村的“五老会”组织模式,决定实行“无党派评议会制度”,禁止任何政党和党派活动,国王彻底集权。根据1962年宪法,评议会虽然是全国最高立法机构,但所有法律均需国王最后批准。尼泊尔政治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沿着短暂的宪政方向前进了不到10年后戛然中断。
尼泊尔的评议会制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为数不多的绝对君主专制制度。虽然最初推行时,至少部分目的在于防止地区强权利用政党政治干涉内政,而且在这一方面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随着尼泊尔社会进步程度的不断加深,绝对君主制这一19世纪之前就已经在全球衰落的专制制度毕竟无法满足尼泊尔政治发展的需要。
马亨德拉国王逝世后,继任的比兰德拉国王对评议制度进行了调整。1989年,尼泊尔大会党联合尼泊尔共产党等左翼党派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运动”,要求国王还政于民。1990年2月,尼泊尔全境爆发大规模的“人民运动”,史称“第一次人民运动”,最终迫使国王废除评议会制度,重新实行多党竞争的议会制度。
1990年的“人民运动”使尼泊尔再次进行了宪政尝试。1990年尼泊尔宪法规定尼泊尔实行“政府的议会制度、君主立宪政体和多党民主制”。虽然这一次宪政实践产生的结果是10多年连续不断的短命内阁和政局动荡,但宪政制度在尼泊尔得到确立。除了1996年开始的尼共(毛主义)武装斗争以外,能够威胁宪政制度的只有虽已遭到削弱但实力尚存的王室。而这一威胁由于2001年一个偶然事件引发的王室错误选择在2006年终于被消除了。
2001年尼泊尔发生血案,国王全家遇害,王储自杀,并非法定继承人的贾南德拉入承大统。贾南德拉国王上台后推行了一系列强化王权的专制措施,于2005年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实行“亲政”,宪政制度再次遭到沉重打击。但此时尼泊尔的主要政党已经发展壮大,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使得王室不复有1960年时的声威,贾南德拉国王复活的绝对君主制度1年半后就被“第二次人民运动”永远地终结了。
“清算”国王
现在看来,贾南德拉国王的“亲政”是沙阿王朝历代国君犯下的最严重失策之一。
原本站在国王一边反对反政府武装的尼泊尔大会党、尼共等七个主要的国会政党既为开展了10年武装斗争的尼共(毛主义)的壮大所震撼,也因不见容于王朝而不得不重新“选边站”。“七党联盟”与尼共(毛主义)迅速接近。联盟的一位领袖曾说:“我们详细研究过‘毛主义’者宣布停火的声明后作出结论,现存的专制皇室政权是造成目前局面的罪魁祸首。”而就几个月之前,“七党联盟”还曾谴责尼共(毛主义)的“恐怖活动”。
2005年11月17日,“七党联盟”与尼共(毛主义)达成了12点谅解,两个从前的敌手化干戈为玉帛。实际上,早在双方正式达成合作协议之前,两大反国王力量便已经联手实施不公开的反国王协同动作。2005年2月,王国政府组织市政选举,“七党联盟”宣布抵制大选,组织大规模群众集会抗议政府操纵的选举。同时,尼共(毛主义)游击队结束单方面停火,突然袭击加德满都郊区两个警察哨所。
受到成功抵制选举的鼓舞,“七党联盟”开始组织更大规模的群众抗议运动,4月6日,全国大罢工开始。之所以选择这一时期,是因为4月8日正是尼泊尔“第一次人民运动”16周年纪念,联盟宣布这一天为针对国王的“清算日”。
大罢工使尼泊尔全境陷入瘫痪,面对愤怒的民众,军心涣散的皇家军警根本无心捍卫摇摇欲坠的王国政权,更为重要的是,即使皇家部队愿意为国王效犬马之劳,也无力“尽忠报国”---大部分尼泊尔政府军被遍及乡村的游击队牵制、围困在据点和哨所中动弹不得。实际上,当年尼泊尔的军事态势已经不是王国军队能否“剿灭”反政府武装的问题,而是游击队什么时候收缴王国军队枪炮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只取决于尼共(毛主义)的领袖---前王国国会议员普斯帕·卡马尔·达哈尔先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普拉昌达同志”的意志。“普拉昌达”其实是一个化名,意为“凶猛的人”。
14日深夜,众叛亲离的贾南德拉国王向全体民众发表新年讲话,非但没有给这个已经在燃烧的国家带来任何凉意,反而激起了民众的更大不满。国王在演说中甚至没有提到当前正在进行的示威活动,遑论尼共(毛主义)在尼泊尔的存在。贾南德拉的顽固态度关闭了和“人民运动”达成妥协的最后一扇窗子,这一刻,沙阿王朝的命运实际上已经注定。
“七党联盟”和尼共(毛主义)加大了抗争的力度,首都内民众抗议的旗帜漫天飞舞,首都外游击队的枪炮声震耳欲聋,王国政府的权威已经萎缩到加德满都一地,更确切地说,只存在于王宫的高墙之内。大势已去的贾南德拉国王只得承认失败,黯然躲入深宫,将国家丢给了由柯伊拉腊出任首相的“七党联盟”临时政府。
尽管从2006年5月起到2008年4月尼泊尔举行大选,王国依然存在了两年之久,但这最后两年实际上和贾南德拉国王、沙阿王朝已经没有多少关系。王祚犹存只是因为柯伊拉腊政府和普拉昌达同志需要这两年的时间就国家的命运在谈判桌上进行较量,国王的命运虽然是双方的商谈议题之一,但远远不是重点。
普拉昌达同志回到首都
虽然王权崩塌之后,加德满都建立了以尼泊尔大会党为首的“七党联盟”临时政府,而这个政党联盟也以推翻国王专制的民主缔造者自居,但是多数尼泊尔人都很清楚,真正摧垮了王权的绝不仅仅是能言善辩的大会党政治家,衣衫褴褛然而斗志高昂的尼共(毛主义)发挥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前者。
当1996年2月14日尼共(毛主义)在普拉昌达同志的率领下举行武装起义的时候,没有人,包括12年后相继败给普拉昌达的贾南德拉和柯伊拉腊曾设想过,有一天脱下西服穿上草鞋的普拉昌达还会回到首都。
然而,10年过后,依靠着在自己控制的广大农村进行的土地改革、妇女解放运动,普拉昌达获得了这个国家千百年来备受压迫的农民的支持;依靠着游击战,尼共(毛主义)的武装力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逐步将王国军队压缩到城市和交通线上,控制了全国80%的乡村。
普拉昌达出走农村之时,正是共产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陷入低潮之日。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要么“恢复”要么“引进”从前的意识形态对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只有少数几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还能保持自己的执政地位。而尼共(毛主义)则是唯一一个“反向运动”并最终取得成功的。这种“反向运动”看似理想主义得不着边际,完全不符合所谓“全球化”的潮流,实际上尼共(毛主义)的成功却并非偶然,更非历史拿尼泊尔的时空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而是与尼泊尔独特的社会经济现实之间保持着逻辑一致性。
首先,尼泊尔是一个处在21世纪的20世纪前叶国家,农村问题仍然是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农业国家,尼泊尔将近一半的GDP来自并不肥沃的土地,80%的人口是一穷二白的、处在种姓制度之下的农民,绝大部分土地掌握在王室、贵族和地主手中,几乎没有现代工业。
在这样一个国家,谁能为农民提供一条全面解决方案,满足农民的政治经济要求,谁就能获得农民,也就是这个国家最大多数民众的支持。而最有效、最快捷的满足农民要求的方式就是普拉昌达倡导的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
其次,尼泊尔的绝对君主制度阻塞了尼泊尔大会党等议会政党提倡的西方宪政制度作为另外一种解决方案的道路。本来尼泊尔有机会建立和印度相仿佛的议会民主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次人民运动”已经将尼泊尔变成了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然而立宪的不彻底,使得君主的绝对权威在10多年后得到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贾南德拉的“亲政”不但最终断送了沙阿王朝,也在通往立宪君主制的道路前竖起了“此路不通”的牌子。
严厉的君主专制使得渴望变革的大多数尼泊尔民众将希望寄托在大会党以外的“非主流”---也就是不和王室合作---的政治力量上。这在2008年4月对尼共(毛主义)国王威信扫地两年后姗姗来迟的全国大选中获胜尤其重要。
然而,不论尼泊尔这个“香格里拉”的国度在政治上多么与世隔绝,在经济上和20世纪而不是21世纪的距离多么近,这个国家毕竟已经迈入了21世纪的门槛。依靠着到农村去再从农村中来的尼共(毛主义)已经在军事上掌握了主动权,但后面的路,一定不会轻松,很可能会比从前更加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