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起坤
电刀、气动磨钻、金刚钻;咬骨钳、塑形钳;钛金属网、雪花片、螺钉……这不是在五金店,也不是机械加工厂,这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手术室。
以上工具,是用来拼接重组一位地震灾区伤员粉碎成10块的头颅顶骨,并“安装”回他的头顶的。
实施这个手术的,是当今世界最顶级的脑外科专家———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理事、德国爱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神经外科主任布赫菲尔德教授,以及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会员、中山一院神经外科主任黄正松教授。
昨天,羊城晚报记者现场目击了手术全程……
5月12日大地震时,四川都江堰市36岁的谢勇,被强震摔出三楼阳台,左侧的头和肩先着地,当场昏了过去。当地医院为其实施了大脑血肿的开颅清除术。一星期后,谢勇的意识逐渐清醒。但是妻子很快发现:他的记忆不行了,看到很多亲人的照片都点头表示记得,但就叫不出名字,语言表达出现了障碍。
5月20日,谢勇作为第一批灾区伤员,被转运到广东治疗。中山一院连夜组织多科会诊,初步诊断为:急性开放性重型颅脑损伤:①左侧顶叶及右侧额叶脑挫裂伤;②左侧顶骨凹陷性骨折;③颅底骨折;④左侧额,顶,颞部头皮血肿。此外胸部也受伤。
中山一院脑外科副主任吴建新教授介绍,颅骨骨折压迫了谢勇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区,造成感觉性和命名性失语,院方决定为他进行二期手术,复位左侧头顶凹陷的颅骨。手术若成功,有望恢复语言功能。
吴建新说,对该院神经外科来说,这是一个常规手术,但为表重视,院方邀请布赫菲尔德教授同台手术,他是国际一流的专家。在德国,由于高速公路不限速,每年都有不少车祸导致颅骨骨折,一些病例与谢勇的伤情类似。
9时30分,谢勇被推进手术室,全身麻醉,在完全丧失意识和自主呼吸的情况下接受手术。他的头被搬上铁架,固定好。 10时15分,主刀医生布赫菲尔德教授、黄正松教授、吴建新教授到位。无影灯下,清楚看到谢勇左侧头顶有一个漏斗形的凹陷,医生用手术刀划开了凹陷四周的头皮,把头皮剥开后,鲜血涌了出来。
“头皮血供丰富,我们已经备了血。”黄正松向本报记者解释。
“你害怕吗?”布教授抬头问记者。
“还好啦,我原先就在这个医学院毕业的。”记者回答。
“哦,那你是最适合报道这个手术的记者!”布赫菲尔德教授一边用电刀止血,一边轻松地与记者交谈:“我喜欢用双氧水止血,主要是通过热效应,你懂得烹调吗?这就像烹调,加热的肉不会出血。”护长告诉记者:在手术室中,轻松交谈表示医生对手术很熟悉,很有把握。
11时05分,医生用气动磨钻,钻开谢勇的颅骨,剥开上面的骨膜后,记者清楚地看到,颅骨就像车祸中的汽车玻璃一样,围绕着凹陷地方出现很多裂痕,但由于颅骨的上下方分别黏附着骨膜和硬脑膜,虽然发生了粉碎性骨折,骨头的碎片还是相对固定的。
11时22分,医生改用金刚钻,把碎骨一一切割下来,记者听到类似五金店配钥匙的尖锐的打磨声。颅骨下面是硬脑膜,再往下就是像豆腐一样的大脑皮层,由于解除了压迫,大脑迅速恢复了原形。医生在破裂的硬脑膜上缝了针。
11时40分,黄正松拿出了所有的颅骨碎片。一共是10片!
“碎成这样子了还能用吗?”记者问。 “能!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我们尽量用回他自己的骨头。”黄正松和布教授异口同声回答。
巴掌大的钛金属网是制造航天飞机的材料,它的价格是1万元!黄正松用塑形钳,把钛网压出颅骨的弧形,并把碎骨一一摆上去,就像孩子玩拼图游戏一样,拼回脑壳的形状。
800元一片的六角形钛金属雪花片只有指甲盖大小,400元一颗的螺钉只有笔芯大小,黄正松像一个巧手的木匠,把10片碎骨像家具零件一样上紧。“小心点,这些螺钉比金子还贵啊!”护长在旁边提醒。
“钛金属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医用选材,它比不锈钢、钨都稳定,不会被身体降解,而且没有磁力,将来做脑部MRI检查时不会干扰机器。”黄正松告诉记者,这个手术费用是医院负担,他们为谢勇选择了最好的材料。
12时30分,拼装好的颅骨放回谢勇的大脑上方,医生用钛锁、钛钉和钛网固定———就像木匠上铆钉一样。头颅骨补好了!吴建新用剩下的碎片填好骨缝:“骨头的生长很快的,我们搭好骨桥,三个月后就会长回来。”
完成脑壳修补,吴建新用金刚钻将其打磨平滑,最后,将骨膜、头皮一一缝合起来。
TD class=font02 style="COLOR: #827e7b" align=midd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