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秋雨被质疑的新闻层出不穷,最近,因为在博客中写的一篇文章“惹祸”,学者陈明远公开质疑他“几个重大学术问题”。当今社会,快捷的网络使得更多人、更多的学者发表观点变得容易,而慎重的思考和确切精准的引证成为迫切的需要,也是自我保护的法宝。
余秋雨“引用”观点遭质疑 余秋雨的博客中最近有一篇名为《百感交集出新书》的文章,内容是讲其最近出的一套“文化苦旅全书”中的前两本,余秋雨称书是自己心中的“中国文化史”。他还说这两本书,反映了他二十几年来为了在国际坐标中捍卫中华文化尊严和光荣所做的努力。虽然这种努力非常艰苦,还受到了一轮又一轮的围攻和诬陷,但他坚持了。
余秋雨在文章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坚持的几种表现,其中他提道:“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些学者说的"劣等民族"。即使在灾难中,也总有中国人在抢救中国文化。这也是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的主要原因。”这段话原本的意思是好的,但问题就出现在“一些学者”和“唯一”这几个字上。
陈明远被称为杰出诗人和著名文化学者,昨日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质疑:“读到余秋雨先生如此自白,实在感到困惑、难解。现代究竟有哪一些学者在说:"中华民族从来就是劣等民族?"请余秋雨先生具体举出他们的姓名和著作来。如果余秋雨先生举不出,那么就是余秋雨先生在捏造"假想敌"。还有余秋雨先生所说"只有中国人在抢救中国文化",是否别的民族(例如印度人、俄罗斯人、波兰人、甚至犹太人)就没有人在抢救他们的文化?中华文化是否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别的文化,例如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日本文化、朝鲜文化、越南文化乃至欧洲文化……都中断了?实际上,我早已论证了,印度文化也并没有中断;阿拉伯文化、日本文化、朝鲜文化、越南文化乃至欧洲文化都没有中断……这样的立论有根据吗?在学术上站得住脚吗?”余秋雨被认为有“捏造观点”的嫌疑。
而余秋雨的助理金克林昨日对记者说:“从来没有听说过陈明远这个人,压根不知道。”因此拒绝对此做出解释。
网友担忧博客观点误导大众 如今,信息化加速,学者的博客比起过往的学术论文,更快也更容易被大众所关注,但博客文章却没有论文来得严谨,甚至是有点粗心。
网友“莘莘学子”不满地跟帖:“这样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做学问",哪里是做学问,简直在误人子弟。”而有网友的担忧则较深远:“其实一两句话的出处不详细,并不能说明余秋雨老师有多大的错误,但整个学术圈现在发表观点有些随便,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似曾相识的话随意使用,这种风气很不好。”
名家的曝光度高,他们的学术观点,如果没有出处或查不出出处,会不会误导大众成了一个新问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学者在博客发表观点,多为散文随笔,原则上来说不太严谨不算大错,但学者们是公众人物,他们的博客关注度比较高,网友对其的要求也高,是有道理的。但博客上写的漫谈观点毕竟和学术论文有差别,学者们写的时候可能也遇到记忆失误,也不会像写论文一样查资料,毕竟是写随笔散文,依稀记得的情况是有的。如果说担忧博客观点误导大众,有点过虑,因为博客观点很重要的特点是容易纠错,公众中能人很多,不管是署名、出处,其他的学者或网友,都可以迅速地反驳或者是修正,这样增加互动也是可以的。公众人物不是万能的,如果能和学者互相讨论,互相理解,包容他们一些就更好了,毕竟不可能要求学者对博客上的所有漫谈文章必须查资料,这很难做到。”本报记者刘慧 (来源:华商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