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在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迅猛发展进程中,民营经济体现了巨大的活力。在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截止2007年底,民企总数达到22.7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0%,32家民营及中小企业在海内外成功上市,上市企业总数首次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但近年来,伴随着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近期美国次级贷危机所带来的贸易影响,让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的民营经济都面临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的巨大考验。
近日,就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了深圳市总商会会长、深圳海王集团董事长张思民。
民营经济起飞受益于解放思想 《中国经济周刊》:深圳的民营经济发展较早,目前其产值已占据了深圳经济总量近半壁江山。您认为深圳的民营经济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其最大原因是什么?
张思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许多地方对发展民营经济尚处争论和观望阶段的时侯,广东省委、深圳市委就高瞻远瞩,制定发布了一系列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政策,率先揭开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序幕。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十五大确立了民营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让民营经济长期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为其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民营经济步入高速成长阶段。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一开始就把“强力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用三个“立足于、着眼于”(立足于、着眼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立足于、着眼于深圳经济特区的特殊使命,立足于、着眼于民营企业将来在深圳建设和发展中担当大任)统一认识,着力构建发展民营经济的“高地,湿地和洼地”,将民营经济的发展视为城市发展的“发动机”,“加速器”和“稳定器”,对民营经济发展高看一眼,放胆支持,全力服务。
2006年8月,深圳在全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推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和《深圳市民营领军骨干企业认定办法》,进一步为民企快速发展增加了助力。2007年度,深圳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了1812.22亿元人民币,占全市GDP的26.7%;纳税740.97亿元人民币,占全市企业纳税总额的56.1%;民营经济一般进出口贸易总额433.07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137.61亿美元;民营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7件,占全市总数的68%;“中国名牌产品”16件,占全市总数的72.73%。
这些成果的取得受益于改革开放,受益于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基础和动力,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源泉,更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民营经济发展仍需解放思想 《中国经济周刊》:近期广东省委率先提出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深圳市委也把“与世界一流都市争锋”作为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着眼点,作为深圳市总商会会长,您怎样理解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实质和内涵?
张思民: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核心在于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策略,要不断破除障碍,转变观念,提升认识,开阔视野。
在与世界经济融合不断深入的进程中,我们的不足和差距逐渐显现。从深圳20多年来的发展来看,民企仍然缺乏资金,技术滞后,其发展在不同程度上过于依赖政策和国际环境。2007年,深圳全市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81.8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2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也由同期的33.0%下降为28.39%。在能源,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缺少平等竞争的条件和机会,底气明显不足。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突破这一困境?我们仍然需要思想解放,仍然需要不断进取。我认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对待民营经济的态度上,要做到思想上理解,感情上接受,体制上认可;要“彻底放,放彻底”,进一步放宽新型企业的组织规定、产业的经营范围和准入限制,鼓励和支持民企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国企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造;对民营经济加大财税,信贷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式下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技巧,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龙头骨干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强”的发展道路,围绕提高为大企业配套能力,扶持一批科技型、服务型、协作型的中小企业,快速形成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中小企业群,为民企有序、持续的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们的发展成本也在急速上升,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不仅基础薄弱,经验积累也有很大差距,所以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要大力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要用当年的“深圳速度”拉开新的发展序幕。与世界一流城市争锋,比的是创新,比的是发展,比的是差距,比的是距离。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指出:“解放思想要切实做到有胆有识。有胆,就是要不惧风险,不畏困难;有识,就是要视野开阔、看得要准,使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体现出高标准、高水平。”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