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石家庄6月11日电(记者林立平、曹国厂)出席正在此间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研讨会”的各国代表就“10+3”框架内救灾协作机制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提出了各自建议。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海军大校任筱锋说,东盟和中日韩共处东亚,在自然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不仅是地理近邻关系的天然需求,也是相近文化背景和政治互信的要求,更是人道主义的要求和各国的共同利益所在。
他说,中国最近的抗震救灾实践显示,其他国家向受灾国提供国际援助,尤其是动用武装部队提供国际援助,其援助兵力、援助物资、技术和信息,经过中间协调的环节和层次越少,融入受灾国救援体制的程度越深,就越能迅速并直接发挥救援作用。
任筱锋认为,在自然灾害国际应急响应方面,“人道主义”“尊重主权”“服从受灾国当局安排和调配”和“无条件援助”等,都必须是援助国秉持的基本原则。
他建议,在“10+3”框架内,定期举办国家自然灾害应急相应部门负责人专门会议,熟悉并了解各国自然灾害应急响应制度,分享专业经验,从教训中互相借鉴,以及开展自然灾害国际救援模拟演练,探讨自然灾害国际应急响应的有效手段、方法和机制。
韩国空军第六搜救大队大队长赵炫纪表示,各国应加强在各自营救程序和技巧方面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例如通过救灾部队互访,互相观摩搜救演练,加强邻国间搜救合作等。他还建议各国就搜救合作达成协议,并努力简化援助国进入受灾国领空及执行搜救的审批程序。
来自印度尼西亚国防部的约哈尼斯·佩特鲁斯·佩鲁佩西上校认为,“10+3”各国应加强在救灾培训和演练方面的合作。他说,各国的救灾部门应有充分的职权和资金来保障在第一时间对国内发生的灾难进行救援。
文莱驻华武官瓦尔迪·拉蒂普中校建议在“10+3”框架内建立一个救灾合作协调机构,集中各国优势和资源,例如有的国家有资金,有的国家有先进的技术,而有的国家有丰富的经验。
新加坡驻华武官陈顺利表示,加强“10+3”救灾合作,应建立起各国救灾部门负责人之间的工作关系,并加强对各自工作程序的了解。人与人的沟通畅通了,有时只要拿起电话,就能进行很好的合作,而各国救灾工作程序会有差异,加强相互了解将使救灾协调更顺利。
出席会议的各国武装部队代表普遍表达了加强“10+3”救灾合作的愿望,认为缅甸飓风、中国汶川地震以及2004年的印尼海啸,这几个重大自然灾害促进了各国加强救灾合作、加快救灾协调机制建设的愿望。许多外方官员还对中国军队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中的快速反应和高效救援表示了赞赏和肯定。
“东盟与中日韩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研讨会”是落实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所提倡议的实际举措。继去年举行首次会议后,今年的会议旨在就“10+3”框架下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的务实性合作展开研讨,涉及救灾合作的法律保障、协调机制构建和标准操作程序等问题。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