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要投入1.9亿元,在全省10试点市县建10所教育扶贫(移民)九年一贯制项目学校,将有1.6万个中小学生成为“教育移民”,这些“移民”还享有生活和交通费补助——
这项“移民”工程,主要是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至今没有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的贫困自然村以及处于生态核心保护区的边远村庄的小学生,就近到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学校或县城九年一贯制学校就读;初中生集中到人口较多、经济文化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学或县城中学就读。
背景:教育移民开启扶智之门
17岁的符桂婷,成了王下乡大炎村这个至今不通客车的村庄的第一个高中生。
6月2日,符桂婷落落大方地出现在记者面前。她告诉记者,她有很多同学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有的务农,有的打工,或留在村里早早嫁人。
“我不想过那样的生活,我要靠努力考大学,把父母接出来。”
作为王下中学的“老”校长的符明强,更加体会到了孩子们的坚定和自信。
他对记者说,仅仅一年时间,孩子们精神面貌变好了,以前孩子们不注重仪容仪表,懒散松垮,现在变得健康向上;学习态度由消极被动变得自觉主动;知识面由窄变宽;学习成绩由差向好转变;人生目标渺茫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转变。
2006年8月,271名王下乡中学的初中生集体转学到县民族中学。县委县政府拿出200多万元,向孩子们提供三包———包吃、包住、包入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昌江“教育移民”改变的不仅仅是王下乡271名初中学生的命运,放在未来5年、10年的坐标上看,这一举措还将改变上百个家庭命运,甚至改变整个王下乡的未来。
地处霸王岭原始森林腹地的王下乡,是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最偏僻最穷的乡,多年来一直是省县两级扶贫的重点攻坚对象。
但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表明,经济扶贫在王下乡的效果并不是很显著:截至2006年底,全乡3185人中贫困人口逾9成,农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050元。
现在,昌江在全省率先选择了教育扶贫———这一见效慢,但却能治本的扶贫模式。
海南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把中部发展提到重要位置……提高教育水平,缩小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放在全省的坐标上看,“教育移民”无疑为解决中部地区脱贫和长远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记者在采访该省扶贫办干部陈冠雄时,他动情地说,对于扶贫而言,教育虽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扶智:扶贫的治本之策
2006年,分管教育的海南省副省长林方略在王下乡调研时发现,老百姓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令他不禁潸然泪下,这么多年在王下扶贫钱没少花,功夫没少下,但为何贫困在王下仍如大山一样沉重?
事实证明,单纯的“送钱”“送物”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在类似王下乡这样的贫困山区,文化素质偏低才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
面对海南省艰巨的扶贫任务,“教育移民”的试点工作一推开就得到了海南省委主要领导的关注和赞赏。
去年9月下旬,在昌江霸王岭举行的省委理论研讨会上,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指出,改变知识贫困和素质贫困的现状,是解决中部地区脱贫和长远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他说,“十五”期间海南省扶贫资金达到49亿元,但值得反思的是,在扶贫上确实做了很多无用工,花了很多冤枉钱。
在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社会发展处处长徐冰看来,昌江“教育移民”的新实践,已初步显现出扶贫、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综合效应,为海南省有效开展易地扶贫、教育扶贫和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标本。
徐冰认为,与过去成本高、后遗症多的整村搬迁“易地扶贫”模式相比较,“教育移民”具有成本相对较低、无后遗症的特点,同时它也拓展了“易地扶贫”的内涵,成为“易地扶贫”的新形式。
他说,把“教育移民”工程作为海南省中部和贫困地区开发和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完全可行的,可逐步在海南全省特别是中部和贫困地区推广,将它作为海南省“三集中”扶贫、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方向,使其成为一项新的全省性的惠民工程,让贫困山区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昌江县副县长王文平说,昌江确定了“贫困偏僻农村学生易地搬迁读书———职业教育———城镇就业”的思路,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移民”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实行“四免一补”政策(免除学杂费、住宿费、信息费、课本费,补助学生生活费)和联合办学等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去年秋季开学时,56名王下乡转入民族中学的初三毕业生除就读普通高中以外,全部由政府出资送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让他们通过3年的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为家乡经济发展、摆脱贫困做贡献。
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联合省教育厅、财政厅、民宗厅和扶贫办等部门在对昌江“教育移民”扶贫开发新模式进行调研后认为,“教育移民”从抓教育入手解决贫困问题,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要害。
通过“教育移民”,减少了贫困地区的人口,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口素质,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教育移民”实质上是让贫困山区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同时,“教育移民”与职业教育相衔接,通过实施优惠政策,促使“教育移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确保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发展和家庭的脱贫创造了良好条件。启动:投入1.9亿元建10所扶贫学校
5月底,海南省在海口召开2008年全省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启动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今年要投入1.9亿元,在全省建10所教育扶贫(移民)项目学校。
副省长姜斯宪在会上说,教育扶贫(移民)工程主要是将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至今没有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的贫困自然村以及处于生态核心保护区的边远村庄的小学生,就近到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学校或县城九年一贯制学校就读;初中生集中到人口较多、经济文化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学或县城中学就读。
他说,通过去年的实地调研,今年海南省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将在陵水、保亭、五指山、琼中、白沙等5个国家级贫困市县和昌江、屯昌、定安、乐东、东方等5个省级贫困市县试点实施,建设10所主要用于接收教育扶贫(移民)学生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总建设面积137700平方米,可以新增优质学位16200个。并要求该工程项目必须在2009年2月20日前竣工,2009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学校所招聘的老师都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姜斯宪说,实施该工程不仅为贫困山村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对解决海南省中部地区脱贫和长远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一项兼具扶贫开发、生态保护、教育发展,劳动力转移等多重功效的利民、惠民工程。
他介绍说,今年海南省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共投入资金1.9亿多元。教育扶贫(移民)工程资金分为一次性建设资金和经常性资金,经常性资金包括学生的交通和生活费补助,初中生每年分别补助160元和750元,小学生每年分别补助160元和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