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告别山庄窝铺旧环境 建设安居乐业新家园 本报讯 (记者 李晓明 苗武军通讯员仝刘革)晋中扶贫移民工程的实施,改变了祖祖辈辈深居大山的庄户人的命运,他们正在以新的面貌开辟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7月15日,是左权县辽阳镇东沟移民小区的马建峰大喜的日子,这天他在刚刚建起的二层小楼里迎娶了新娘。和马建峰一起从车上铺村石板房里搬迁下来的夏利军也找下了对象,正忙着准备婚事,他说,没有扶贫移民,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在晋中,实施扶贫移民以来,已经有4.5万人从山庄窝铺迁入新居。他们从大山深处迁到相对平坦的人口聚居地,房屋美观整齐,村容村貌改观,公路交通方便,人畜饮水便利,电力通讯设施齐全,改变了缺医少药、信息闭塞,上学困难,致富无路的落后状况,逐渐与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或从农,或经商,或务工,过上了新生活。晋中的扶贫移民上世纪末发端于榆社县,取得经验后迅速在和顺、左权、昔阳等山区县逐步推开。2005年以来,这项工作加大了政府的扶持力度和工作进度,并在全市的插花贫困村也推广开来,晋中市政府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扶贫移民工程,每年移民1万人。按计划,到2010年晋中移民要达到6万人,百人以下的山庄窝铺全部实施搬迁。
晋中市扶贫移民工程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效,是因为他们在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指导,做到了四个结合:一是扶贫移民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发挥城镇建设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推动作用,把扶贫移民纳入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既考虑有利于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着眼于城镇的经济、文化发展,用扶贫移民聚集人口,实现小城镇的规模扩张,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榆社县社城镇将2000多移民全部安排到镇政府所在地的周边村,使小城镇的规模达到5000多人。二是扶贫移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在移民迁出、迁入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林牧业的发展。榆社县高垴村移民迁出后,由移民自愿组合,成立了天山林牧公司,在原退耕地上栽植核桃树,实施圈舍养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是扶贫移民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在扶贫移民过程中,多数村都能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培育种植、养殖、加工等主导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带动移民稳定增收。和顺县立足养牛产业的发展壮大,注重养牛园区的配套建设,变过去的散养为主为集中规模育肥,加快了养牛产业化开发的步伐。四是扶贫移民与富余劳动力转移相结合。依托工业园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发挥移民户的富余劳动力优势,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引导他们成为依托工业、服务工业、参与工业的群体,使移民走上稳定脱贫致富的路子。左权县龙泉镇发挥城镇工业化程度较高、工矿企业多的优势,有组织地安置移民500多人到企业务工,年收入都在8000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