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干预能源价格的趋势向煤炭领域蔓延。有媒体报道,山东、湖南近期均出台了临时措施干预电煤价格;同时,陕西也在迎峰度夏工作会议上表示,9月15日以前要求煤炭不涨价,以保证该省正常供电秩序。
面对夏季用电高峰的来临以及2008年奥运会用电的激增预期,地方政府对煤炭限价的初衷昭然,就是希望能够缓释市场电力需求的压力。
但实际上,该举措的绩效是短暂且止于表面的。以行政力量干预资源价格的结果,将是扭曲供求关系,甚至是鼓励落后产能。一旦行政约束弱化,煤炭等能源价格将会呈爆发式的上涨,最终极有可能令经济面临过热的威胁。
事实上从2008年以来,电煤价格上涨已超过40%。根据煤电联动方案测算,电煤价格涨幅早已超过煤电联动的标准。但据测算,1%的电力价格上涨将引起物价水平0.089%的上涨。
在当前CPI指数连续高企的态势下,煤电联动将遥遥无期。然而,从能源短缺和倡导环保的角度看,廉价能源时代一去不复返,煤炭等资源价格向上的趋势不会改变,电企为此而叫苦不迭。地方政府限制当地煤炭价格的举措,正是想通过行政力量从上游打破“煤价上涨—电价上调—CPI高企—经济过热”的怪圈。
然而应当看到的是,这种想法极有可能落空,市场价格才是最天然的调控工具,无论何种形式的宏观调控政策,与之相比均难免会出现把控难度巨大的问题,甚至让调控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不可否认,能源价格一旦整体调整,从短期看必然导致PPI对CPI的推动压力骤增,相关需求的刚性特征将让市场看到更加畸高的CPI涨幅数据。
但这带给市场的只是短时伤痛,其背后却是中国长期产业格局的优化。因此,当前解决问题的关键当是建立资源定价标准,让市场价格直接抑制或者鼓励供求,从而实现市场结构的优化。
其实,行政限价的弊端已然在成品油市场滋生,蔓延至今的 “油荒”可以视为是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作用的显现。
在价格管制之下,目前海内外成品油价格差价基本上在3000元/吨,成品油零售价格低估幅度高达40%左右。在成本倒挂的格局下,“产越多、亏越多”的炼油企业选择适时“大修”,成品油站选择了限量供应,此类或明或暗的“油荒”问题,尽管没有直接提高成品油的市场价格,但同样提高了油品需求方的成本。后者为获得充足的油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奔波于各处寻找加油站,甚至干脆放弃了加油。
同样的道理,若对煤炭限价的行政举措大面积铺开,“煤荒”现象也很有可能出现。而且,目前的煤炭价格并没有把环境污染等成本计算在内。若一味强调硬性压制煤炭价格,则间接鼓励了原始小煤窑等落后产能的规模扩张。这种以环境和生命为代价的生产模式,绝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从长效机制看,让低估的资源价格获得合理定位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最有效措施。对于资源价格带来的社会矛盾,政策当有的放矢地对低收入群体投入保障性资金,这才是缓解其短期负面影响的关键。
(作者马红漫 为上海第一财经评论员)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