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新光文苑上展出的《代代郝小石书画艺术展》上,书画家郝小石那苍古醇奇的山水图画和严谨优雅的书法作品,明明白白地向参观者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这是位书画功力深厚的书法大家,然而,郝小石却是中国第一架照相机的制作人,也是中国缩微机制造的奠基人,而他正规学业的科目则是“棉花育种”。
采访郝小石时,88岁的他正端坐在他只有8平米大的画室里,神态安静地做着他持续了大半辈子的“午间功课”———临摩古帖。听这位前工程师用他严谨的“理科”思维讲述他对中国书画艺术的理解,别有一番滋味。
面对能在职业上把工业技术做到极致,又能在业余时间把书画的品性表达到极致的人,你实在让人想不到他是怎样把工业科学和书画艺术“打理”到如此境界,又能把两者都理解得如此透彻。
看郝小石的书画,都会被他的书画中灵动的气息所吸引,感觉眼前的书画有一种“活生生”的率性。郝小石说,我摆弄机器零件都觉得它们是活物,是有生命的,更何况写字画画,它们在我眼里一笔一画都有“人气”,有“温度”。郝小石说,其实写字就像“剥洋葱”,一层层剥开看到它们内在的关系。设计间架结构就像给人配衣服,怎么好看怎么“穿”,才能让字画有温度地活灵活现。对画画郝小石更推崇灵感,他画展上不少作品都是灵感爆发时“记录”下来的,不过郝小石创作上的“灵感”是一种书画艺术达到“自由境界”的体现,而把他带入自由境地的背后却是严格到残酷的“童子功”垫的底。郝小石自幼在父辈严厉的书画训练中度过,他临过历代碑帖,以至所书“兰亭”、“伯远帖”到了几可乱真的程度。80岁有余,还能用泥金小楷书写“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且能达到字字工整、笔工不苟,这在当前忽视传统基本功、盲目推崇自由创意的氛围中更显出金子般的价值。
与我采访过的很多书画家不同的是,郝小石对物质和名利可说是无欲无求,在画家们忙着给自己造大画室时,他却蜗居在斗室里,用自己发明的“挪来挪去法”自得其乐地画出长卷大画。他高超的绘制图纸能力,让他有不用远观只看局部就能完成大幅造型比例完整画作的本事,这也是一般画家达不到的。(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