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墟上拍摄的电影人八一厂提供
“像记者一样敏感,像战士一样勇敢!”这是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对军旅文艺工作者的真切感受。
谁也忘不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场景:无数受灾群众往外涌,十余万官兵往里冲。步履匆匆的阵营里有许多面孔与名字一样熟悉的文艺战士。
“灾难也许让我们无法忘记悲伤,但我们必须选择为坚强歌唱。”这种用真情和良知结构出的责任和担当,让军旅文艺人义无反顾地爬上废墟,进入余震频发地区,用艺术为生命歌唱。
据统计,370多名军旅作家、歌唱家、舞蹈家、书画家和影视工作者第一时间进入灾区,用一篇篇发自肺腑的诗文、一曲曲充满激情的演唱、一幅幅饱蘸爱心的书画,高扬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把感动捧在了世界面前。
“灾区就是阵地,我们义无反顾!” 大灾有大爱,大爱出大作,这几乎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创作规律。
人们熟悉的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美国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俄国托尔斯泰的巨作《战争与和平》,之所以成为人类伟大的文艺作品,是因为它们都把灾难与悲伤、生命与意志,凝结成为沉甸甸的文字,放在后人的心上。就连描写中国近代灾难的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和《九八中国大抗洪》,也以耐人寻味的思考,为人类留下难忘的记忆。
汶川地震降临的瞬间,军旅文艺工作者不约而同地走近灾难,他们用手中的笔、心中的歌、炽热的情,倾诉着责任与使命,书写着真情与守望。诗人王久辛的一句话道出了所有军旅文艺工作者的心声:“灾区就是阵地,我们义无反顾!”
敬庭尧是第一个进入汶川灾区的文艺战士。这位曾创作过《红河谷》、《可可西里》、《天路小站》等一系列反映藏区壮阔历史、风土人情和藏汉团结佳作的总后勤部专业画家,原本计划去阿坝写生,没想到遇上了大地震。敬庭尧在灾后第二天就随第一批救灾部队前往震情最重的映秀镇。他说:“我是个老兵,人在灾区,就必须随部队冲锋!”一路上,这位60岁的画家先坐冲锋舟,又冒着飞石乱滚的危险爬了5公里多的山路,到达一片废墟的映秀镇时,一屁股摔倒在地。此时,他才想起自己已经一天一夜没吃没喝没睡了。他边救人边写生,创作出了最早反映救灾官兵风采的一组素描。
几乎在同一时间进入灾区的,还有八一电影制片厂的4位电影人。由导演杨虎和摄影师任鹏、杨栋梁、韩冰组成的应急摄制组,于5月13日凌晨最早到达灾区。随后,八一厂又派出3支拍摄小分队,分赴四川和陇南灾区,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摄影师杨栋梁忘不了那一幕:那天在北川中学,他钻进一栋只剩下三面墙体的教学楼内拍摄。突然余震发生,瓦砾和玻璃不停地坠落,他来不及撤离,被砖头重重砸伤了后背。目前,这些摄制组已拍摄了100多盒电影胶片,共计12860米,纪录片《汶川大地震——2008中国军民抗震救灾纪实》正在后期制作中。
与此同时,作家们来了,歌唱家们也来了,他们捐款、义演,在废墟上走笔,在帐篷里谱曲,260多件文学作品和近百首抗震救灾歌曲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
第 1 2页
“像战士一样冲锋,我们身先士卒!” 迷彩服、胶鞋、雨衣、防水背囊、水壶、饭盒……一身野战装备、没有佩戴军衔的著名影视编剧、军旅作家、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策划部主任柳建伟和救灾官兵没什么两样。“要体验真实的抗震救灾生活,我们就必须和战士一样。他们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他们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像战士一样冲锋,我们身先士卒!”
在灾区采风的日子里,柳建伟总是被感动包围着。他每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编成手机短信,发回北京。6月1日,得知执行救灾任务的直升机失事后,柳建伟这样写道:“我们乘坐的直升机比失事飞机早通过出事地点10分钟。这是世界上无先例的高强度飞行,我作为一个军人,可以负责地说,换上另一支军队的飞行员在这种气候和地形中飞行,也可能会出事。这种牺牲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在北川县城的废墟上,人们总能看到一个女大校的身影。别人都戴着防毒面具,她却只是把口罩挂在脖子上。10多天来,这位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文化大视野》栏目的制片人刘灵芝,自带帐篷、食品,背着摄像器材和编辑设备,走到哪儿,住到哪儿,拍到哪儿。她说自己就是一个小型的节目加工厂,编导、主持、撰稿一肩挑,目前已制作播出了4期抗震救灾的专题节目。
具有戏剧性的是,地震发生时,军旅作家李西闽正在银厂沟采风写作。他被困在倒塌的楼板下,76小时后才被成都军区某部官兵救出。他说:“对我来说,这场亲历的灾难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太多的人需要感谢,我要在自己主编的军事小说丛书《集结号》上特别策划一个"温暖集结,感恩回报"的专题,并将这本书的版税全部捐给灾区。”在冲锋的队伍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熟悉的身影:王海鸰、裘山山、苗长水、黄定山、燕燕、雷鸣、任毅、徐剑、李鸣生、刘洪彪等等。他们有的行走在余震时的飞沙走石中,有的穿行在濒临倒塌的危房里,有的蜷缩在救援的车厢里,手碰破了,脚扭伤了,人饿瘦了,脸晒黑了,全然不顾,靠毅力将一首首诗作,一个个故事,印在心里,献给读者。“有一种爱无比博大/可以超越生死/用一个生命换取更多的生命/这爱足以让我们一生铭记……”在救灾铁军驻扎的帐篷里,诗人康桥将自己现场写就的诗作念给战士们听,那沙哑的声音伴着泪水在灾区的夜空回响。地震第十四天,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爱相伴》,第十五天,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感天动地》,第十六天,华艺出版社推出《大爱飞扬》,这些全部表现抗震救灾的诗集,里面的许多诗作来自灾区的军旅作家。
“为救灾官兵歌唱,我们激情满怀!” 文化给人力量。连日来,军队各专业文艺团体纷纷走进灾区,用音符、旋律和歌声传递中国人永不言败的精神,慰藉逝者,鼓舞官兵士气。所到之处,点燃爱心,注入暖流。
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是第一时间进入重灾区的军队文艺团体。创作者们用笔和相机记录下了第一手资料,还将灾民托付的近千个寻亲电话及时送到了开办“寻亲热线”的媒体。他们夜以继日地创作出了诗朗诵《爱定胜天》、舞蹈《生命礼赞》、音乐快板剧《众志成城》、音乐诗《黑暗中,我们一起歌唱》、小型话剧《生命交响曲》等节目,并迅速集结成一台名为《天灾无情大爱无疆》的晚会,巡演在绵阳、安县、汶川等灾区一线。
随后,总政歌舞团、空政文工团、海政文工团、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武警政治部文工团等也相继走进了灾区。他们此次行动的共同特点是,食宿自理,不给灾区添麻烦;不在乎演什么,只希望把关爱传递给受灾群众和救灾官兵。
第二炮兵文工团在安县进行的慰问演出中,“川妹子”李丹阳的一首《真情》将晚会推上了高潮。无数观众把目光和热烈的掌声送给身旁的救灾官兵。她说:“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的战友用自己行动书写了人间的大爱。为他们歌唱,我们激情满怀!”
在参加抗震的海军陆战队某旅驻地,吕继宏唱起了海政文工团词曲作家刚刚创作完成的《前进,陆战队士兵》。在振奋人心的旋律感召下,官兵们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挥舞着紧握的拳头,往日的疲劳一扫而光,黝黑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深受观众喜爱的歌手甘苹一曲《军港之夜》结束后,深情地对战士们说:“你们是最可爱的人,我爱你们!”那一刻,笑声、掌声和欢呼声拉近了官兵与文艺工作者的距离。
(本文素材由刘辉、邓祥辉、董玉方、申国华、张吉义、马远冲、李天印、贺松良提供)
第 1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