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嗣华
救人,安置,恢复生产,灾后重建……回首“5·12”特大地震之后艰难的历程,彭州市委书记门生不禁感叹:“大灾面前,我们经受住了考验。”
救人,基层组织起了堡垒作用
5月12日,地震后的10分钟内,门生以最快的速度,在彭州城区进行了一次巡查:中学——油库——移动公司——中医院。
城区的情况让他暂时平静了一些,虽然通讯中断,但没出现房屋倒塌情况。在医院,救治工作迅速展开,当发现伤员来自九尺等平坝地区乡镇,这让门生更加揪心:平坝乡镇有此伤情,山区情况将会更严重。
门生迅速撤回到市政务中心广场,14时40分,彭州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
电话线牵出来,一台发电机调运过来……然而,通讯依然不通,灾情不明。
必须迅速了解灾情,门生与市长韩轶等市领导赶赴龙门山、白鹿、通济等重灾镇,包镇领导全部向各自分管乡镇进发。前线指挥部一步步向前推进:丹景山收费站——小鱼洞桥头——白水河大桥。
当赶到垮塌的小鱼洞大桥前的市委宣传部长谢芝华向河对岸的龙门山镇党委书记刘廷楷传达救援命令时,救援的声音和力量终于突破了通讯、交通阻隔。随后,谢芝华与刘廷楷一行徒步穿越面目全非的银白公路,伴随着余震和塌方危险,挺进到银厂沟尽头,搜救被困者。
13日晨,小鱼洞大桥处搭建起便桥,生命通道被打通,成都空军部队1000多名官兵开进龙门山实施救援。
“镇村干部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全部组织开展有序自救,在救援力量到来前,为挽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门生的话充满了欣慰之情:刘廷楷连续4天呆在大山深处,搜救出上千幸存者;彭州市公安局女民警蒋敏失去10位亲人,依然坚守岗位直至昏厥……
安置,让每一位生者坚强活着
截至5月27日,彭州临时安置受灾群众达10多万人。“把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市区后,先给他们喝点水、吃些东西,先让他们的心安定下来;然后,热水热饭安置下来。”对于安置工作,门生坚持一个信念:以人为本,让每一位生者感受到生命的尊严,树立“坚强活着”的信念。
5月18日,当彭州市启动“回乡生产自救”计划时,很多受灾群众已提前离开临时安置点,回家积极开展自救。此时,彭州市出台了一系列补助政策,还开始规划永久性农村新型社区和需重建的场镇。
“我们派出660名干部深入重灾区各个村,每个村配备5名干部,在当地领导带领下做好群众工作。”门生要求,每一项工作都要贴近老百姓生活去做。
5月28日,彭州开始着手82项重建家园项目的工作,全部是学校、医院等与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6月7日,灾后第一个投资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中心签约,让这个西南最大的蔬菜产区菜农看到了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