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绵竹6月13日电(记者宫一栋、王攀)“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6月13日,从绵竹市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绵竹体育场内传出了孩子们久违的歌声。
这些稚嫩的童声来自国际慈善组织“救助儿童会”建立的“儿童友好活动场所”。地震发生后,救助儿童会已经在绵竹等地建立了5个“儿童友好活动场所”,为5岁以上的儿童提供游戏、交流、学习的社区。
在“儿童友好活动场所”,来自天津的徐旭和其他3名志愿者正在带领孩子们开展游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新的同伴群体中。“我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宗旨是,活动要以孩子们为中心,让他们自己做主。”曾在俄罗斯学习儿童心理学的徐旭说。
7岁的付同艺来自清平乡,他家的房子在地震中被摧毁,现在和爸爸、妈妈住在这个拥有4000多人的安置点。他兴高采烈地摆弄着益智积木,“我在这里交了不少新朋友,终于有个地方能让我们一起玩了。这里有老师教我们念古诗,让我们画出心里的愿望和害怕的事情,还能读好多书。这简直太好了!”
“面对灾难,儿童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看护者的影响。所以,需要他们的看护者做出正面的榜样,帮助他们应对压力和各种负面情绪。”支援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紧急救助工作的儿童保护专家黛博拉·巴里说。
“灾难发生后的几个星期是开展儿童心理干预工作的最佳时期。给予正确的支持,95%的孩子能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让儿童有机会接触到同龄儿童,参与到游戏中来,获得表达情绪的渠道,对于帮助他们走出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至关重要。”她解释说。
除了“儿童友好活动场所”,救助儿童会还提供了一项别具特色的服务:针对2岁以下儿童的洗浴中心。在40平方米的白色帐篷里,香皂、滴露消毒液、爽身粉、浴巾等一应俱全,志愿者们忙着消毒澡盆、更换热水。在短短2个小时里,已经有100多名家长前来登记。
“这是这么多天来给孩子们洗得最痛快的一个澡。”年轻母亲黄青燕一边给双胞胎大双、小双擦着身子,一边笑着说,“比在帐篷里擦澡要方便多了。”
儿童洗浴中心的建立,充分征求了安置点上家长们的意见。“我们选择在这个宽敞的地方建立洗浴中心,并且在下午1点半到5点半开放,也是因为这个时间段比较暖和,孩子们不会着凉。”救助儿童会的公共卫生专家努热燕说。
救助儿童会还在洗浴中心的基础上,开展健康教育。“对6个月到2岁的孩子来说,营养对于他们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提倡母乳喂养,而不是喂奶粉。”努热燕说,“我们还准备发一些当地老百姓常给孩子们吃的米糊糊。”
在地震发生后,像救助儿童会一样,众多国际组织和机构来到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协助当地政府展开工作。它们的领域跨越公共卫生、心理干预、社区文化重建、教育、物资发放等各个环节。“随着灾后重建进程逐步向前推进,它们发挥作用的可能空间正越来越大。”香港乐施会四川震区统筹段德峰说。
5月16日,来自国际医疗人道救援组织“无国界医生”的四名国外心理专家来到四川,在彭州的龙门山和绵竹市汉旺镇的两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展开工作。
“我们在龙门山的26个社区,向680多名村民开展了心理教育,并为16人进行了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他们表现出的坦诚和信任让我感动。”来自马来西亚的心理学博士马琳娜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则在灾后提供了一批总价值为89万美元的药品和医疗设备、营养补充品和孕产妇保健用品,发往汶川、北川、平武、什邡、绵竹、青川等地。这批医疗救援物资包括140套急救医疗包(每套急救医疗包可满足约一万人的医疗需求)、80套新生儿复苏包、80套消毒包以及可为约11万名五岁以下儿童和4.2万名孕妇补充营养的维生素胶囊和多种微量元素片剂等。
除了提供紧急和阶段性帮助,一些国际组织还计划在比较长远的时间开展服务。救助儿童会已经制订了一个为期两年的救助计划,保护弱势儿童获得生存、发展及受教育等权利,并在尽可能广泛的受灾地区,向儿童极其家庭提供基本的卫生及健康服务。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