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燕赵文明——就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省文化厅厅长冯韶慧答记者问
今年的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作为一个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大省,应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我们的文化遗产资源?日前,记者采访了省文化厅厅长冯韶慧。
记者:今年“文化遗产日”前后我省都有哪些庆祝宣传活动?
冯韶慧: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庆祝活动分为两个系列,一是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河北省首届民俗文化节”。内容包括6月14日上午在河北科技大学举办的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颁证;命名河北科技大学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并揭牌;举办“非遗”项目专题展演、展览和手工艺项目展示;邀请全国著名民俗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二是举办文物知识竞答、文物法律法规咨询、文物电视专题片拍摄播放、编发手机短信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文化遗产日”当天,除已免费开放的11家博物馆、纪念馆外,全省具备条件的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古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也向社会实行减免费开放。
记者:我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冯韶慧:目前,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局面。一是政策框架基本建立。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二是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先后成立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等。三是社会参与态势良好。各地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了一批国有或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及传习所。四是名录建设形成体系,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初步形成。五是普查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全省范围内的普查,各级文化部门又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原认为早已消失了或鲜为人知的古大运河船工号子、永年太和堂等。六是传承人保护取得突破。七是宣传展示有声有色。通过开通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户网站、开展“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等方式,增进了全社会乃至国际上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对宣传河北、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我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
冯韶慧:客观地讲,我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机制、资金、队伍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省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认为要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研究,使文化遗产的利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保护好文化遗产,使之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要整体推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工作重心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尤其对力量相对薄弱、资金投入不能保障的地区,要重点加大扶持力度。要善始善终地搞好普查工作,要通过普查,摸清全省文化遗产资源底数。要制定落实规划,加强法规建设。要大力开展文化遗产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本报记者 刘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