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4日电(记者廖翊)在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文化部表示,受“5·12”汶川大地震严重影响的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多属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生态脆弱、文化基础薄弱、交通极其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的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损失严重。
记者了解,为加强地震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文化部将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在制定文化设施灾后重建规划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其中,灾后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要注重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注重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二,在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重建和恢复传承规划,支持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三,对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抓紧研究论证,尽早采取措施,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文化部公布数据显示,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上述省市共有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损,有1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受伤;损失珍贵实物15009件;2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17个传习所严重损毁;共有30名相关工作人员在地震中遇难。具体损失情况如下:
四川省有7项国家级、88项省级、118项市级和15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遭受严重毁损,涉及到珍贵实物有14639件、文字资料1774万字、图片24444幅、音像资料6497盒(碟);地震中遇难的市州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县级11人,受伤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8人、市州级30人、县级66人。北川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处于消失的边缘,25名羌族文化研究人员和5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员遇难;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被摧毁,大量的珍贵实物和普查资料被掩埋;1个民俗博物馆严重受损;作为羌族民族文化典型代表的羌寨碉楼受到一定程度损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绵竹年画村”损毁严重。
陕西省有4项国家级、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遭受毁损,涉及到珍贵实物175件;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受损,其中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调桄桄”损毁12件实物,“宝鸡社火”的道具等受到严重损毁。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毁损珍贵实物195件;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受损。
重庆市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遭受毁损,其中梁平县受灾情况比较严重,2名国家级传承人、4名省级传承人受伤和家庭财产损毁严重,1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和专题博物馆受损。
四川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图片专题
(责任编辑:郑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