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考生VS60后家长:高考还是不是独木桥
42.9%的家长认为高考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持相同观点的考生只有28.6%
实习生 李春莲
2008年6月8日,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批学生结束高考,走出考场。
|
某网站教育考试频道正在进行的一项名为“90后考生VS60后家长的高考情结”的调查,已有1971名考生和3851名家长参与,结果发现42.9%的家长认为高考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持相同观点的考生只有28.6%。
“千万不用那么辛苦,你们在外边顶着大太阳等,没有什么意义,还让我分神。”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的苏楚楚在高考前跟父母“约法三章”:第一,不要接送和陪考;第二,不要特意做好吃的;第三,不要总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照顾我。
苏楚楚觉得高考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战斗”,“学习了,准备了,参加考试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他们那样紧张,我反倒觉得别扭。”
事实上,和苏楚楚一样不愿意父母陪考的考生非常多。调查发现,只有10.5%的考生愿意家长在考场外等候,超过半数(51.1%)的考生认为家长完全没必要等候。
家长的反应大致相同,53.6%的家长认为只要接送就行了,没必要全程陪同。分别有65.9%的家长和65.8%的考生表示在考试期间家长没有在场外等候。
“高考前两个月,学习上他们基本上‘不管不问’,没有太多干预,我备考和上考场都感觉很轻松。”北京市166中学的章谨对父母的表现很满意。她的父母也很欣慰,“我们觉得过分呵护反而会让她紧张,我们相信她可以独立闯过人生的第一关。”
调查显示,对于备考期间家长的表现,81.3%的考生给父母打了80分以上,甚至有25.3%的考生给父母打了100分。
同时,家长也大多认可孩子在备考期间的表现,给孩子打80分以上的家长占81%,甚至有16.3%的家长给孩子打100分。
“90后表现出来的更自信、更独立的姿态,和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分不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劳凯声教授说,70后、80后孩子的家长有机会上大学的不多,很多人将大学梦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这两个时代的孩子都曾发出过呼声,“父辈施加的压力太大”。而60后家长的思想要开明得多,他们更能接受新生事物,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尽管他们对孩子也有殷切的希望,但是给孩子的压力要小。
“考完第二天,我妈就非得让我估分,她从网上下载了一套标准答案,还打印出来。”90后考生杨希彬说,电脑和网络家长用得比他还熟练,这几天他们一直关注着网上的招生信息。
这项在线调查表明,考试结束后,47%的考生和39.9%的家长都是首选网站高考频道来获得高考试题答案。
章谨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她的志愿全填了新闻传播类专业。“我爸妈的建议只做参考意见,最后选择权在我的手里。我的志愿我做主,我的人生我负责。”她笑着说。
按照平时的成绩,杨希彬通过一本分数线没有问题,但是估分只有520分左右,大概只能上二本,但是他并不认为高考是自己的唯一出路,“如果真的考不上,我可以先去打工,积累经验之后再自己创业。”
调查中,只有28.6%的考生认为高考会对自己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持这一观点的家长却高出许多,达到42.9%。
“90后考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是完全享受改革成果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劳凯声认为,90后考生对社会的认同和感受不一样,看待世界、处理问题比70后和80后更加积极。在他们眼里,高考更多的只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
“但是要想改变个人命运,高考仍是一条很现实的途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劳凯声说,当前社会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向上流动的主要机制还是高考,高考对于90后的影响依然很大。只不过,通过自我奋斗实现自己价值的可能性正在变大,90后这代人更自信了,他们不再把高考看成是决定自己命运的“独木桥”。
“玩新游戏,学开车,再去北京转一圈儿。”河北的考生小聂对于假期的这几件事充满期待,这几天他正沉浸在“欧洲杯”的精彩赛事中。
和小聂不同的是,北京的考生李静填好志愿后就去报了个英语培训班,“为了高考光做题了,我要趁这个暑假练一口流利的口语,在大学里才不会落伍。”李静的妈妈对女儿要求更“苛刻些”,“她报的是外语学院,我希望她能再学一下法语或者德语。”
调查显示,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假期中,27.3%的考生准备在假期中边学边玩,22.5%的考生想彻底放松大玩一场,把3年的损失补回来,20.7%的考生打算适当学习充电,为上大学做准备,13.4%的考生表示要做些社会实践活动。
而家长的想法与孩子稍有不同。更多的家长愿意孩子在假期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这个想法的人占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