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独一无二、善打恶仗硬仗的钢铁劲旅。
这是一支专业化、精英化的筑路铁骑。
几十年来,他们转战祖国大江南北,征战高山峡谷、雪域高原,征服了一个个死亡之谷、一条条死亡之路。
汶川地震,危情空前,道路阻隔,生命隔断!北川、茂县、汶川……成为牵动亿万人心的一个个“生命孤岛”。
临危受命。他们从西藏、青海、云南、重庆等7省区紧急抽调精兵强将,火速云集四川,用血肉之躯、忠诚之智、勇敢之举为灾区人民铺设了一条条“生命之路”,成为最早投入四川江油市政道路抢险、最快打开都江堰通往震中映秀公路、最先进入茂县抢通道路的突击队,先后抢通了通往震中灾区的4条主要公路、15条乡镇公路。
余震、塌方、飞石———官兵们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笑傲死神,奋勇挺进 公路隧道震裂坍塌,桥梁扭曲得像麻花,大段大段的路基被大山掩埋。余震不断、滑坡频发、飞石如雨。映秀已成为一座“孤岛”,与外界隔绝。
数万名救援人员、上千台救援车辆被滞留。震中映秀,深深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抢通生命通道十万火急!
武警交通指挥部石兆前主任、刘学政政委紧急从北京飞抵成都,坐镇一线指挥抢通。所属一总队总队长许茂、政委刘根水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率领部队向映秀挺进。
友谊隧道,是通往震中映秀的第一咽喉。强烈地震已使隧道顶部裂缝,摇摇欲坠。刚刚支护完成的拱架,因为一次5.7级余震再次出现险情!
如果不及时加固,隧道随时可能发生垮塌,前面的战果将功亏一篑,成为通往映秀的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
无论年过半百的将军,还是十七八岁的新战士,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早一分钟抢通道路,废墟下的生命就多一份希望。”指挥部副主任陈振有将军第一个站上装载机,带头冲进了隧道。
余震挤压山体不时传来“轰隆隆”的闷响,洞顶剥落的沙石像下雨一样打在装载机上“丁零哐啷”作响。幽长的隧道像一头张开大嘴的怪兽,随时会吞噬掉抢险的官兵,令人毛骨悚然。想想成千上万双深埋废墟下的焦虑眼睛,他们奋勇向前,把生死置之度外,“三班倒”昼夜战斗。24小时紧张加固排险,隧道终于恢复畅通。
道路每延伸一米,官兵们都要经受上百次的生死考验。42小时的生死时速,官兵们用生命和热血开通了都江堰至映秀45公里的生命通道,赢得了与死神赛跑的生死较量。
隧道、避险、科学———百余名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精英抢通队伍,有勇有谋,快速推进 他们不仅仅是勇猛劲旅,更是智慧之师。在这场决战死亡之路的战斗中,官兵们人人是精英、个个是骨干,百余名专家、骨干分布在每一个抢通点和危险地段,90%以上的机械操作手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
都汶公路抢险现场作业面十分狭窄,官兵苦于有力使不上,严重影响了抢通速度。三支队工程师文茂带领4名测量兵,徒步勘测20公里后发现,要快速吃掉大大小小塌方体形成的“糖葫芦”,不能按常规一个一个清理,必须各个击破。
经过一番研究,他提出“先头部队快速推进,多点作业、分段突击,大部队随后加固拓宽”的抢通方案,立即得到了突击队员的认可。仅用42个小时,就清理塌方28处上万立方、修复3条隧道、加固3座桥梁,胜利打通通往震中映秀的道路,为中央领导同志进入震中视察、为大量救灾物资和人员运进灾区、为及时救助受灾群众开辟了最快捷的“生命通道”。
科学用兵、精确布阵,既保证了生命通道的快速推进,又确保了抢险官兵的生命安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谢正理,在雪域高原奋战了30多年,成功规避了上万次大塌方的袭击。抢通中,他不停地穿梭在险工险段,像戴在操作手头顶的安全帽,细心呵护着操作手的生命安全,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保护伞”。
部队抢通漩口镇大塌方段时正值中午,暴雨浸泡过的山体在烈日炙烤下松动开裂。突然,谢正理感到脚底微微一颤,下意识抬头目视山顶,发现有细小烟尘腾起。他赶紧俯下身子,把耳朵贴在地上倾听,有沙砾滚落发出的唏唏嗽嗽的声音。
“糟糕!有大塌方!”经验告诉他,又是一场灾难即将来临。他果断通过对讲机命令操作手紧急撤离,抢通机械撤回安全地带还没停稳,几块房子般大小的山石挟裹着山体倾泻而下。
像这样的科学避险,他们已经历了上百次。在一个个抢险工地上,不仅每一名干部都身怀绝技,而且每一名骨干也身怀绝技。
“哐当”一声巨响,50余吨的巨石被推进了汹涌咆哮的青片河,几十米高的巨浪冲上了路面,路基却完好无损。
这个横亘在213线北川墩上乡羊角坝段的“拦路虎”,曾经让挖掘机操作手邓勇军伤透了脑筋。石头太大,任凭装载机怎么怒吼,依然纹丝不动。如果采取爆破,原本已经松动的山体势必会再次垮塌,形成次生灾害。邓勇军围着巨石仔细观察了4圈,想出了一个“怪招”:用挖掘机在巨石外侧修一个缓坡,任联海操纵另一装载机和他形成45度夹角,同时平稳用力,推移巨石。奇迹果然发生了,巨石缓缓地从半山坡降下,一个小时后,巨石被推入江中。
群众、粮食、墓碑———官兵们播撒了一路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堰塞湖导致公路受损,7万多名群众无法领取救援粮食!”茂北抢险指挥所的官兵心急如焚。一边是运送救援粮食受阻的运输队伍焦灼的目光,一边是苦苦等待救援粮食的群众期盼的眼神。
官兵们迎难而上,冒着乱飞的滚石,在安全员坚定的指挥下,一点一点开通道路。
路基一点一点地向前延伸,35个小时艰苦鏖战,堰塞湖受损道路终于抢通。早已守候在现场的群众兴奋得像一群孩子,纷纷欢呼起来:“路通啦!我们终于可以吃上大米了,谢谢武警官兵!”
受土门堰塞湖阻碍,运往北川的大米等救援物资,就滞留存放在部队临时宿营地旁。一天,北川县委常委、副县长瞿永安路过现场时,见到昼夜奋战的官兵每天仅靠方便面充饥,执意要给部队送来10袋大米。可他刚一走,茂北抢通指挥所政委李生荣就说:“老百姓的救命粮,我们怎么能随便动用呢!”随即带领官兵又把大米全部搬了回去。
地震可以摧毁楼群,震裂大地,却掰不开子弟兵和人民群众的血脉相连。
在映秀通往卧龙一个塌方体不远的地方,有一块难得的平地,一座17名遇难同胞的坟茔显得格外抢眼:卫生纸折成的白色小花铺满了石块垒起的坟头,简易的木制墓碑上刻着“同胞遇难处”几个大字。
这是官兵们刚刚修建完成的。5月27日,抢险突击队在清理映秀至卧龙的一处塌方路段时,闻到了一种异样的气息,直觉告诉他们又有同胞遇难了。平日操作挖掘机如探囊取物的袁小权,此刻感觉手有千斤重,心如刀绞。乱石堆下挤压着遇难者的遗体,袁小权穿着防护服,戴上口罩,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唯恐由于自己的轻率,惊扰了已经安息的亡灵。
武警交通部队在地震灾害道路抢通任务面前,以勇敢直面死亡,以专业战胜困难,以鱼水之情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恩,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目前,他们已投入灾区的其他战场,道路抢通工作依然繁重而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