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军报:抗震救灾是对中国军队战备建设全面检阅

  资料图:6月初,中国空军装备部北京汽车修理厂职工在四川地震灾区现场修理受损救灾车辆,为空军抗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新社发谭超摄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号召,以最迅疾的速度赶赴灾区:一支支精锐之师从训练场风驰电掣般千里跃进灾区;一个个专业工程队驾驭新型装备,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打通生命通道;一批批医疗防疫分队从四面八方汇集灾区,为受灾群众搭起生命之桥;一辆辆满载救灾物资的军车争分夺秒地向灾区开进……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在这场同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中,13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快速反应,及时到位,连续作战。他们出色的表现,得益于平时扎实有效的战备建设。

  非战争军事行动日趋常态化,要求部队战备建设瞄准“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5月13日1时52分,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凌晨,济南军区某红军师突然接到抗震救灾命令。此时,全师官兵分布在11个驻训点上,远的离营区有120公里,近的也有几十公里,各路官兵按照战备等级预案迅速向预定地点集结……

  13日4时25分,先遣分队300余名官兵摩托化开进,昼夜强行军1300公里,14日7时到达都江堰;

  13日14时10分,空中输送官兵的首架飞机起飞,14日8时45分,最后一个架次落地;

  13日9时30分,乘坐军列的第一梯队官兵启运,16日19时,铁路输送的最后一支梯队到达灾区。

  陆空齐头并进,上万官兵如此迅速有序地抵达灾区,第一时间投入抗震救灾战斗。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突发性,要求部队战备从过去“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到如今“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战斗身影的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他们就从北京飞抵都江堰救灾现场,第一时间营救出17名幸存者;在汶川,这支工兵部队将压在废墟下178小时的马元江成功救出……

  关键时刻显身手,缘于他们平时对多样化任务的探索与实践。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员之一,近年来,这个工兵团曾先后多次到国外参加地震、海啸、雪崩等灾害救援及维和任务,次次载誉归来,展示出了良好的“多能化”素质。

  记者留心观察,在这次抗震救灾队伍中,既有在"98抗洪中扼守长江险堤的济南军区某摩步师,又有在2003年决战非典中立下战功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医疗队,还有在2008年初春抗击冰雪灾害中一展雄风的广州军区某陆航团……众多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本领的增强,是全军各级积极落实总部战备工作要求,加强战备设施建设,建立正规战备秩序,保持良好战备状态的结晶。参加抗震救灾的部队基本做到了不经人员装备补充、不经临战训练,就能够随时拉得动、冲得上,完成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任务。

  任务多样、环境复杂,要求部队战备建设着眼提高应变能力

  汶川地处高山峡谷,地震发生后,交通中断,救援人员、车辆、物资难以进入震中。面对这一新情况,地面——武警某部200名官兵、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先遣队等4支救援分队改变原来摩托化行军计划,徒步强行军,突进汶川;空中——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改变原来航线,沿岷江逆流而上,开辟出“空中生命线”;水路——某工兵团在都江堰与汶川水路交界处,舟车泛水,架设门桥,开辟水上通道……部队的快速应变能力,为营救生命争取了时间。

  古往今来,水灾、污染、地震、海啸、火灾等自然灾害总是以猝不及防的突发性威胁着人类。此次抗震救灾,一道道难题考验着官兵的应变能力。

  唐家山堰塞湖,由于地震中山体滑坡,形成一道长25公里的“天上悬河”,严重威胁着数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指挥部决定开挖泄流槽时,在陆路、水路不通的情况下,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克服种种困难,在高山山腰上成功开设直升机起降场,将重型挖掘机械工具、生活物资等及时运了进去。

  6月8日,随着一声声“轰、轰”巨响,堵塞唐家山堰塞湖泄流槽的大型漂浮物瞬间被炸得粉碎。负责清理任务的成都军区某团领导看到大型漂浮物严重影响水流速度,人工清理无法完成时,果断变更计划,调来两门无后坐力炮,仅用十几枚炮弹,就使水流急速通过泄流槽。两天后,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泄洪,比原计划提前20天完成了排险任务。

  “世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在复杂的灾情面前,救灾部队展示出了较强的应变能力,这与官兵在平时训练中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是分不开的。军事训练是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预实践”,全军各部队重视行动预案的建立和演练,并通过训练发现问题,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提高了部队按照预案遂行任务的能力。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难度增大,要求部队战备建设立足打赢备得实

  6月8日,记者在担负汶川、理县、茂县地区救援部队保障任务的野战兵站看到,随着兵站把物资请领电话打到联勤分部,不到1个小时,一辆辆满载着油料、帐篷、药品、战备食品的车辆,就从一座座后方战备仓库营门驶往灾区,及时把救灾部队所需的物资送到位。

  成都军区联勤部领导告诉记者,10余万大军在灾区一个多月高强度连续作战,还能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持久的战斗力,应该说,充裕高质量的物资保障立下了汗马功劳。

  平时战备建设备得实,关键时刻才能保障打得赢。地震发生后,总后勤部启动紧急保障预案,迅速向成都战区调运价值1.36亿元的战略储备物资,发放野战食品、战救药材、军用帐篷等物资7万余套(件),为救灾部队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救灾一线,记者切身体会到:高质量的战备建设,是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基石。总部为救灾部队配发的新型野战净水车,只需把车上的软管伸入岷江,机器就会自动进行微滤、超滤等工艺处理,混浊的江水片刻就变成了清澈的饮用水。救灾官兵使用的野战帐篷,不但能遮风挡雨,还具有除湿保温功能,里面配套的野战睡袋、蚊帐等设施,保证了官兵休息好,体力充沛。担负全军应急卫勤保障任务的北京军区255医院,41台车展开就可组成制式的野战方舱医院,不仅有200多张床位,还能同时进行4台无菌条件下的手术。

  窥一斑可见全豹。如今,“按打仗标准抓战备建设”的理念,已融入到全军部队各项决策和自觉行动中。各单位结合不同战备等级、任务特点,对战备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对战备库室进行规范统一,对各类保障器材进行标准化配备,使之达到了野战化、箱装化、轻便化要求。

  多样化军事任务不断变化,要求部队战备建设常备常新

  地震发生后,汶川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成都军区某工兵团原计划陆路开进,在受阻的情况下,官兵驾驶冲锋舟穿梭在岷江悬湖上,把一批批救灾人员运抵汶川。当陆路打通后,这批驾舟官兵又奔赴灾区执行防疫洗消任务。堰塞湖严重威胁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他们又加入到挖掘泄流槽的行列……在抗震救灾一线,一支部队同时担负多项任务的事例举不胜举。它反映了我军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不断变化的实际,创新战备建设带来的变化。

  国际维和、抗洪抢险、抗击雪灾、反恐维稳、联合军演……近年来我军执行的多样化军事任务不断变化,频率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部队在战备建设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今年初,在抗击冰雪灾害中屡建奇功的第二炮兵某工程技术总队,注重结合自身完成多样化任务的实际,将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成功经验加以梳理,以便指导应对新发生的突发事件。这次他们把年初的抗冰雪经验,用到抗震救灾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准备认真总结抗震救灾的经验,以利再战。

  近年来,从总部机关到基层部队,都注重抓了战备建设,使之常备常新。在新编修的《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中,就增加了维护海洋权益的研究训练,充实了反恐怖行动、处置边海空防行动、处置灾情和重大事故行动、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等训练内容。各部队在平时战备工作中,注重对消耗性战备物资及时补充,对应急战备物资定期更换,保质保量,确保物资装备的完好率。

  这次抗震救灾,是对我军战备建设的一次全面检阅。它深深地启示我们,面对日趋复杂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多样化军事任务,我们的战备建设必须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我军才能高标准完成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刘明学王士彬)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黄芳)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