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8全国高考 > 2008全国高考消息

高考语文每年都有新面孔 让考生换个角度看世界

  高考语文试题总是特别引人关注,每年试卷一出,社会各界褒贬不一的评价往往不绝于耳。今年上海的语文学科高考,具有自课程教材改革以来,三种不同版本共用一张试卷最后一年的特殊性,因此命题的稳定性、延续性与公正性显得尤为重要。


  平常大家关注最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是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简洁明了。从命题模式上看,本题延续了以往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题理念:让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议,有情可抒。2006年的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侧重于作为主体的“我”与作为客体的“你”之间心灵碰撞。2007年的命题作文“必须跨过这道坎”侧重于抒写自己成长历程中遇到的难关困境,从而感悟人生、理性思辨。如果说前两年题目重在对自身内心世界挖掘的话,那么今年的作文题希望考生把视线转向“他人”,关注“我”、“我们”以外的群体,让考生学着转换立场替“他们”着想;试着从“他们”角度看待世界,看待社会。

  让考生换个角度看世界

  发挥的空间相当大

  从文体上看,这个题目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或者抒情文体都可以写,给了学生很大的写作空间,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

  从审题的角度看,这道题相比较上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少了很多限定。“必须跨过这道坎”,我们需要考虑:“坎”是什么?“坎”的意义何在?还要考虑到“必须”这个限定。今年的题目虽然少了限定,在审题上也不能掉以轻心。“他们”不是“他”,不是个体,应该是一个群体,或者是这个群体的某种精神。这样的考题就是为了考查学生的“社会意识”,平时是否关注他人,是否关注社会,是否勤于思考,是否能从人物、事件中概括出某种或者某些精神。在“他们”这个题目下,甚至写“我们”也可以,只要把“我们”转化为“他们”,跳出自我的藩篱,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观注“我们”这个群体,写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特点,他们的情感。

  不必刻意回避地震

  从选材立意上看,对这个作文题,很多学生可能会写到汶川大地震,这是很自然的。毕竟“5·12”大地震就在眼前,电视、报刊、广播、网络,只要你可以触及的媒体都无法回避这个事实,那么我们的考生也不必刻意地回避。只是预想到有很多考生都会写这一题材的情况下,考生应当如何表现悲剧、如何歌颂“他们”的精神成了新的重点。命题中提到“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那么虽然写的是“他们”,却是从“你”的视角在看,在想,所以虽然写的是“他们”,却应该有自己独到的存在,我的心情,我的态度,我的价值观,我的境界。基于这样的分析,如何让与你一样为汶川地震中的人们心痛过、哭泣过、震撼过的阅卷老师真切地感受到你的真诚与善良,感受到你的洞察力与社会责任感,感受到你的情感与思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写出特点与深度

  说到选材,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写。默默无闻为上海建设日夜辛劳的农民工,平日里让你觉得“道不同”的父辈们,背着沉重书包有着你的影子上学读书的小学生们……其实他们可以是让你心生敬意的伟人,也可以是你曾经一直忽略的平凡人,他们可以是与你息息相关的今人,也可以是让你心存仰慕的古人。无论他们是哪个群体,既然选择了“他们”来写,这个群体对社会、对你所在的群体产生的影响与意义要予以揭示,无论以含蓄的方式,还是显豁的方式。

  审题要求看来不高,其实是在平易的表面下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以为只要在文中出现“他们”这个代词就会被认可的话,那就将这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题目糟蹋掉了。

  向明中学 姚旭

  命题的基本原则

  一是与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同步,能体现教改的思路与教改发展的趋势,显示教改的积极成果;

  二是必须遵循《考试说明》中明确的三大层次能力要求:一是认读理解能力,二是分析综合能力,三是写作能力。而这三种能力中又依高低深浅之分,再划分成若干方面。

  如鉴赏评价能力包括两个方面:(1)能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2)能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命题者能否熟知、研究与把握《考试说明》的层次能力要求,关系到试题能否基本涵盖考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必备的素养。除此而外,命题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思想,即体现社会性。因此高考命题不是哪个群体更不是哪个个人的意志或智慧的体现,必须排除命题过程中个性化与随意化。

  命题的基本方针

  “稳中有变”、“同中有异”始终是上海语文命题的基本方针。

  “稳”与“同”是指高考命题立意的一贯性和延续性,不搞大起大落,也不风云突变,更不可随心所欲,要坚守三个“有利于”:有利于社会人心安定,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对日常语文教学的促进与提高。而“变”与“异”是种微调,是种渐变,也是一种“创意”的探索与追求。

  上海卷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新面孔”推出,成为圈内外的一道风景线。如2005年第5题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写一份“发言提纲”;第12题要求对茨威格《回望昨日的感伤》一文作延伸拓展性思维:“当下个世纪回望这个世纪,又该说些什么呢”;2006年第4题“请推断"安静"的原因”;2007年第12题就《重西湖》“文末"不,不仅仅是一种享受……"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2008年春考第4题、第10题问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等,这些新面孔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但新题型的推出,决不是为变而变,而是为了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彰显上海二期课改的精神,激活考生思维能力,朝着开拓创新方向迈进。

  选文的文质兼美

  注重人文精神与优秀文化的积累,从来是高考语文命题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现代文语段的选择格外注重文质兼美,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2005年至2008年春考卷语段(二)依次推出: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紧密相关的《回望昨日的感伤》;以“燃烧了整整一百年”为主线、怀念冰心老人声情并茂的美文;散发着浓郁人文气息的《重西湖》;以及彰显小镇深厚文脉的“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等,内涵丰富厚重,人文精神凸显,文字规范流畅。凡是上乘的选文不仅仅是作了考试的语言材料,而且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考生阅读新教材的“课外园地”,让考生再次感受祖国母语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

  由此看来,高考不是游离于素质教育之外的洪水猛兽,而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与日常的教学在表现形式与目标上有所不同而已。近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较好把握了上述命题基本思想,不仅在连贯与多样、科学与公正、改革与稳定诸多关系中,寻求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而且也在这种平衡中探索着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话题空间自由考验现场发挥

  题目提供了开放空间

  高考作文要不要在审题上提出较高要求,一直存在分歧。在我看来,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应该能给考生提供三个开放的空间:话题空间———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说话;思维空间———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说话;价值空间———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说话。

  可以说,2008年上海卷的作文命题显示出命题者这方面的眼光与智慧。

  在题目中,“我们”与“他们”是两个对举的关键概念,显而易见,“他们”究竟指谁,要取决于对“我们”的界定。从三个人称的关系看,“我”与“你”是一种关联与对话的关系,而“我”与“他”则意味着距离和隔膜:“他们”可能是我们视野之外的群体,或看起来与我们无甚关联的群体,或者是被我们所忽视或漠视的群体,甚至是与我们处于敌对状态的群体。比如,在位居正统的古代封建统治者看来,东夷西狄北胡南蛮就是“他们”,所以就有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逻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人将乡下人视为“他们”。人们喜欢将出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人称作“80后”“90后”,这些人毫无疑问就是长辈眼中的“他们”,当然,长辈们也反过来成为“80后”“90后”眼里的“他们”了。

  每个人都有关于“我”和“我们”的体验,也都有对“他”和“他们”的感受,而且“我们”与“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也千差万别,感受也人各有异。因此,题目给写作提供了一个非常开放的话题空间。

  同时,题目在思路的设计上也是开放的,“他们”究竟是谁,“他们”究竟怎么样,“我们”和“他们”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将会怎样发展,都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因此,考生在构思与篇章整合上也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

  鼓励个性化判断与选择

  不仅如此,最为可贵的,是题目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仍然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我们说,在价值判断上,的确应该有底线,有规范,至少不得违法,不得有伤风化,不能与人类基本的道德规范背道而驰。这样的限制是必然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认为,还是应该给学生个性化的判断与选择的空间。

  应该说,上海卷在这方面总体上显示了海派文化包容万象的气魄,今年的命题更是如此。题目说“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将父辈作为“他们”,你可以写父辈们的美德,也可以写父辈们的缺陷;如果你将老师作为“他们”,你可以写老师们的快乐与幸福,也可以写他们的痛苦与无奈。命题中将“我们”与“他们”对举,实际上就是引导考生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重新思考。其实,个人(族群、团队、民族、国家)本位是人类的通病,“我们”都容易自以为是,容易孤芳自赏,容易养成思维惯性与惰性,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是我们能谦恭地换位思考,这就可能避免那种抽象的、居高临下的、惟我独尊的道德审判,而更多体现出人性化的、温暖的理解与同情。

  我相信,将“我们”置换成“他们”,考生的道德判断与评价都建立在具体的人和事上,这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余党绪 (来源:新民网-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廖恒)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