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 时事快报

石油危机:油价飙升的“政治图谱”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两场战争(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是两次石油危机的逻辑连接点。图为伊拉克士兵在遭袭击的油管附近巡逻。(资料图片)

高油价是“众矢之的”。

  纵观四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始终离不开战争的影子。5年前的伊拉克战争,造就新一轮油价上涨的“战争土壤”,成为此次油价飙升摆脱不掉的最初逻辑连接点。

  针对这次石油危机,北京大学的刘金质教授指出,在供需没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此次石油价格飙升炒作成分更多一些。

  弱势美元下的游资炒作,从短期看会让油价一路飙升,但随时也可能引发油价暴跌。

  但从2004年油价呈现上涨趋势以来,油价的攀升,更反映了围绕能源的主导权正悄然生变,其中暗藏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这是较长时期内推动油价步入“高价时代”的政治土壤。


  在各国重视能源、争夺能源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显得非常“敏感”,从而易于被各种市场与政治力量无限“放大”。

  西方学者指出,原来的相互依赖关系正在瓦解,新的秩序正在形成,美国与其盟国以及其他能源消费大国正在从优势转为劣势。

  从未来趋势看,各国必须走“能源多元化”的选择,解决日常生活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严重依赖性,保证关系全球经济命脉的“工业血液”价格保持在稳定与合理的水平上,避免严重的石油危机发生。(策划:《广州日报》国际部)

  纵观过去的三次石油危机,都直接与战争的爆发有关联。1973年的中东战争,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引发了第三次石油危机。可以说,前三次石油危机的爆发,都是由于战争导致石油供应骤然减少,石油短缺造成了恐慌,进而引发了油价飙升。

  石油危机:

  摆脱不了战争的影子

  如果从近年油价上涨的轨迹看,新一轮石油属于“渐进式”上涨,到2008年达到了矛盾爆发的“临界点”。纵观近年来的国际环境,油价同样摆脱不了战争的影子。

  有学者早就提出“2004年是石油危机的爆发之年”,这一年正是伊战爆发的第二年。

  有数据显示,伊战爆发一周年后,由于战争显现出持久战迹象,原本认为战争会很快结束的想法,逐渐转变成了对石油供应的担忧。当年3月27日,国际原油期货首次超过每桶30美元。此后,伊战背景下的油价上涨速度明显加快:2004年为41.5美元,2005年为56.7美元,2006年为66.2美元,2007年(截至10月份)为72.5美元。而到了2008年1月3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盘中首次突破100美元。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回忆录中,隐讳地表达了伊战的石油政治企图,认为两场战争(海湾战争与伊战)是两次石油危机的逻辑连接点。

  能源争夺:

  炒作油价的“政治土壤”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国国家战略》一书的作者刘金质教授认为,新一轮石油危机的蔓延,与前几次石油供应骤然减少不同,这次危机中石油供需不存在石油短缺的情况。在供需没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这次油价飙升的炒作成分更多些。在各国重视能源、争夺能源的大背景下,国际油价显得非常“敏感”,从而易于被各种市场与政治力量无限“放大”。

  如果从更大范围观察,除了资本在炒作能源外,各国实际上也在“炒”能源,争夺能源的“无硝烟战争”氛围很浓厚。非洲与北极自去年以来备受关注,就是因为这两个区域将是未来油气开采的新领地。

  同样,自去年以来,伊朗、委内瑞拉两国一直在利用“能源武器”拓展外交空间。由于伊朗能源丰富,欧盟、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与伊朗存在能源合作,极大牵制了安理会对伊朗制裁的步伐,使美国孤立伊朗的任何企图都变得复杂化。对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来说,国内油气资源则是对抗美国的核心本钱。

  刘金质教授认为,俄罗斯日益娴熟地动用“能源牌”,就是发挥“能源外交”的很好案例。在全球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俄罗斯将提高油气产能、发展对外油气合作作为拓展国家利益、提升大国地位的重要手段,借此加快自身国力的恢复与发展。

  “心理预期”推高油价

  早在2008年前,就有科学家认为,石油生产的“巅峰”时期将在未来5~10年到来。一旦石油生产“巅峰”时代到来,石油产量将逐年下降。

  从长远看,由于全球对能源需求预期的增量呈上升趋势,而能源又具有不可再生与稀缺性,类似“心理预期”将使油价始终维持高位运行。

  即便是类似太阳能、风能、生物源这样的再生能源,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满足工业化国家能源需求的四分之一。虽然供需矛盾短期内可以解决,油价短期内可以迅速回落,但从长期来说,“能源逐步枯竭论”的预期,始终是投机资本兴风作浪的支撑点。

  因此,要想解决国际油价的攀升,还必须消除全球对今后能源生产与供应不足的担忧,化解类似“石油枯竭”的心理预期。不过,就目前来看,“能源短缺”的心理预期显然无法消除。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芳)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伊战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