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恰逢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这天,前来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而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这里推出了一个新的展览———“2008宁波海关移交文物特展”。这里展出的400余件文物均是宁波海关历年所查。“从这一件件"回家"文物的背后,不仅可梳理出近年来文物走私的脉络,还透露了国内一些企业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的现状。”宁波海关缉私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
家具厂商贪利参与走私 随着“中国热”在世界各地的掀起,中国的古旧家具受到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追捧,价格节节攀升。
在国际、国内非法买卖文物的“浊流”下,国内部分从事古旧家具生意的贸易公司打起文物走私的“坏算盘”。随即发展到一些家具生产厂家也牵涉其中,甚至一些外商在购买仿古家具时,有意识地向厂家提出夹带部分文物出境的要求,而涉案文物的来源主要是从古玩市场中和民间收购而来。
使用鱼目混珠手法进行文物走私的不法企业,通常是一些从事古旧家具出口的外贸型企业和一些家具生产厂家,这些企业通常是将从民间收购所得的文物与仿制的古旧家具混装在一起,笼统地向海关申报为木制家具或者旧家具等,妄图以夹带、藏匿等手段蒙混过关。
陕西某公司曾向宁波海关申报出口一批木制家具共计132件,经宁波海关查验并经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发现实际货物中除部分允许出境的家具和工艺品外,大部分为国家禁止和限制出境文物,其中有16件国家禁止出境文物,76件国家限制出境文物。
经调查,该批货物为杭州某工艺家具厂委托当事人陕西某公司代理出口,当事人陕西某公司明知该批货物中存在国家禁止、限制出境的文物,但由于其不具备出口文物的许可资格,无法向文物行政部门申领文物出境许可证,为了实现走私出口的目的,就将该批货物混装后,笼统地向海关申报为一般木制家具,妄图鱼目混珠,逃避海关监管。
文物走私者频换招术 文物走私犯罪手法不仅隐蔽,而且变化多端,新花招频出,如在文物鉴定标识上做手脚,把禁限类文物申报成普通木家具,或通过拼装、改装、夹藏的手段将禁限类文物运送出境。这些都是文物走私“闯关”时常用的伎俩。
宁波某公司曾向宁波海关申报出口一批木制家具共计138件,经海关查验发现,其中17件家具有文物部门出具的《浙江省文物监管物品出境鉴定书》,但实际贴有的文物鉴定标识的货物与鉴定书所列的不相符,其余121件木家具既无出境鉴定书也无文物鉴定标识。后经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重新鉴定,确定其中24件属于国家限制出境文物,与当事人提供的出境鉴定书所列不符。
原来,当事人宁波某公司事先将17件限制出境文物提交文物鉴定部门进行鉴定并申领了《浙江省文物监管物品出境鉴定书》和文物鉴定标识,但由于实际货主临时改变了出货计划,调换并又新增了限制出境文物的数量,实际限制出境文物的数量达到了24件,出于时间和成本上的考虑,当事人便将已经申领到的17件文物的鉴定标识转而贴在了未经申领出境鉴定书的文物上,妄图蒙混过关。
伪报品名,将文物申报为常见的出口商品,也是走私分子惯用的手法。由于伪报的商品并非敏感商品而且出口量巨大,被海关布控查验的概率相对较低。
前不久,深圳某公司向宁波海关申报出口一批PU鞋,经宁波海关查验发现,实际货物为各类木制家具、仿青铜器等共计187件。经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其中包含了5件国家禁止出境文物青花盆以及10件国家限制出境的文物家具。
据调查,深圳该公司明知这批出口的货物中有国家禁止、限制出境的文物,出口时需向文物行政部门申领文物出境许可证,但从时间和经济方面考虑,故意将文物申报为PU鞋,妄图伪报品名蒙混过关。而之所以选择PU鞋这一品名进行申报,是因为当事人认为宁波口岸出口PU鞋较多,以此申报不容易引起海关关注,被海关查验的风险较小。
相关企业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在宁波口岸查获的文物走私出口案件中,从民间收集来的清末、民初时期古旧家具、陶瓷制品等禁止类和限制类文物占较大比例。“由于年代较近,违法企业文物知识匮乏、文保意识淡薄,往往忽视其文物的价值。”缉私局毛磊介绍说。
在宁波海关缉私局查办的文物走私案件中,就有部分案件为当事人因文物保护意识淡薄,自身疏忽大意,从而构成了走私出口文物的既成事实。如北京某公司曾向宁波海关申报出口一批仿古木家具和石制品共计264件,经宁波海关查验并经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发现实际货物中有1件石窗为国家禁止出境文物,另有170件国家限制出境文物。
在随后的调查中发现,该批货物实际为境外商人以当事人北京某公司为中介,向宁波一从事古旧家具收购和仿制的家具公司采购所得。由于宁波的家具公司并不具备鉴别国家禁止、限制出境文物的资质,同时,由于其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故也未将该批货物提交到文物鉴定部门进行鉴定,就将该批货物认定为1950年以后的产品出售给了当事人。而当事人同样由于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也没有对该批货物是否属于文物进行核实,最终构成了未领取文物出境许可证而擅自出口国家禁止和限制出境文物的走私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