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人物杂志 > 最新消息

科学家教育家蒙特梭利:给孩子爱与自由(图)


蒙特梭利和“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在一起
蒙特梭利和“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在一起

  我们的孩子想爬了,想走了,想写想画想看书了,是我们教的吗?不是。

  每一个孩子,在肉体出生时就内含了一个“精神胚胎”,里面记录着大自然为人类制定的发展计划。到了一定阶段,内在的精神力量自会按照这个计划,指导孩子去触摸、探寻能够协助他发展的环境因素。而成年人所能做的,只是为他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这就是玛丽亚·蒙特梭利,这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在100年前告诉我们的事实。它就像一颗原子弹,丢向了自以为是的成年人,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强烈震动。

影响所及,从意大利到世界各地,从19世纪一直到21世纪。

  蒙特梭利其人

  1870年8月31日,蒙特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省。父亲是军人,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十分重视对这个独生女儿的教育。

  蒙特梭利从小便表现得个性倔强,自尊心非常强。上小学时,一位老师曾用略带侮辱的口吻提及她的眼睛,从此,蒙特梭利再也没在这位老师面前抬起过“这双眼睛”。

  出于对数学的浓厚兴趣,13岁时,蒙特梭利进入当时极少有女生选择的米开朗琪罗工科学校就读,且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奠定了坚实的数学基础。这也是日后她认为发展“数学心智”是“培养抽象思考能力最好途径”的思想来源。

  中学毕业后,蒙特梭利违背父母要她做教师或结婚的意愿,入读一所工科大学,专攻数学。1892年,蒙特梭利又排除万难,进入罗马大学医学院就读。当时的社会还非常保守,在她之前,医学院从未招收过女生,蒙特梭利最初的申请也遭到了拒绝。但她选修了所有医学院的课程,并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医学院最终不得不接受了她。她的大胆行为更加激怒了父亲,父亲和她断绝了关系,不再做她的经济后盾。蒙特梭利只能靠奖学金及做家教维生,生活非常艰苦。

  1896年,26岁的蒙特梭利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医学院毕业,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名震全国。但是,她仍然无法改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只能在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诊所担任助理医师,主要任务是治疗智障儿童(当时意大利把智障儿童与精神病患者关押在一起)。

  在对这些孩子的观察中,她发现,这些“儿童除了食物之外,还会在屋子里面到处乱抓、乱摸,找寻可让两手操作的东西。”这种认识奠定了她“发展智力需要通过双手操作”的基本理论。

  同时,她还对法国心理学家伊塔和塞根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伊塔曾在1800年对一个在森林中长大的“野孩”进行过治疗,并发表了实验报告。塞根则在伊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理教育法”,主张对智障儿童进行感官训练,在充分发挥生理功能的基础之上,促进智力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蒙特梭利研制了一些教具,帮助这些智障孩子“手脑并用”地增进智能。每天白天,她都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对他们进行观察,并做了详细的笔记。经过分析比较,不断对教具进行改良。结果,两年以后,这些孩子不但会读会写,而且通过了当时为正常儿童举行的公共考试。

  在1898年召开的一次教育会议上,蒙特梭利发表演讲指出:“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还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医药去治疗。”一改以药物治疗低能儿的偏执做法。

  蒙特梭利的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会后,意大利教育部长巴克色利即任命她为国立精神治疗学院院长(1898—1900),对罗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

  这些智障孩子的惊人改变让蒙特梭利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既然智障儿童在“公共考试”中的成绩并不比正常儿童差,那就说明,绝大多数正常儿童的智力发展是被抑制的。而且,智障儿童的心理水平虽比同龄的正常儿童要差,但与年龄更小的正常儿童却有很多共同点,如感官发育不完善,动作不协调,语言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她确信,自己为智障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会获得更显著的效果。她决心把重心转移到正常儿童的教育研究上,找到一种真正科学的教育学。

  于是,她重回罗马大学,再度做起了学生,进修哲学、普通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教育人类学,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所缺乏的就是验证的机会了。

  1906年,机会来了。“罗马住宅改善协会”决定为贫民窟中因父母外出工作而无人照顾的孩子建一所学校,他们请蒙特梭利来担任组织工作。

  1907年1月6日,第一所“儿童之家”正式成立。在“儿童之家”里,都是色彩鲜艳的小型家具。孩子们可以在教室里随便选择一个角落,然后把自己的桌椅搬过去。橱柜也是按孩子的身高量身定做,里面放着各种教具,孩子们可以任意选择。还有黑板、粉笔和黑板擦,供孩子们自由书写与绘画。

  更特别的是,教室里还摆放着美丽而易碎的玻璃或陶瓷饰品。如果哪个孩子不小心把它们打碎,他将永远失去那些东西。这能使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对用于智障儿童的教具进行了改造,开始是用一些不同大小的圆柱、不同层次的色彩等,让孩子来区别不同的大小和颜色,辨认不同的粗糙程度,以训练儿童的视觉、触觉、实体知觉等。之后,再从感官训练逐渐过渡到智力教育,用字母、数字、绘画、算术和自然等方面的材料来启发儿童。

  一段时间之后,那些入校时胆小、自卑、注意力不集中的脏乎乎的贫苦孩子,变得衣衫整洁、举止文雅、神采奕奕。

  “儿童之家”的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来自欧美的参观者络绎不绝。1909年,蒙特梭利出版了《使用于儿童之家幼儿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书出版后很快被译成20多种文字,流传于世界各地。很多国家纷纷效仿,建立起大量类似的“儿童之家”。

  1911年,蒙特梭利离开“儿童之家”,一方面开设培训班,举行国际会议;另一方面进一步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致力于青春期和新生儿的研究。当时,在蒙特梭利于罗马举办的培训班上,学生来自40多个不同的国家,人数多达四五千。

  1929年,“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在丹麦成立,蒙特梭利任会长。到1952年蒙特梭利逝世时,欧美和印度等地都建立了蒙特梭利学会,“儿童之家”遍及世界各地。

  很多人并不知道,蒙特梭利还是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并于1949—1951年连续三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资格。早在上世纪20年代,蒙特梭利就萌发了利用教育改造社会、实现世界和平的思想。二战后,她的这种思想更为强烈。她到处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她坚持,实现世界和平,拯救人类,必须从儿童开始。教育的任务,是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发挥他们内在的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能理解、控制和建设现代社会的人。

  二战期间,蒙特梭利在意大利的学校被关闭,著作被焚毁,她本人也被迫迁居荷兰。直到1947年,她才受邀返国,重建“儿童之家”。

  1952年5月6日,蒙特梭利在荷兰与世长辞。但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却经欧洲传向了全世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幼儿教育革命。

  “爱与自由”

  每一个理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蒙氏也是。把一切都数学化,用非常精确的方式来教音乐;认为孩子只喜欢工作,不喜欢无目的的游戏……蒙氏的一些观点,遭到了当代教育家的嘲笑。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蒙特梭利在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作为20世纪公认的伟大教育家,她几乎就是现代科学教育法的代名词。

  在当时保守的社会环境下,蒙特梭利提出给孩子“爱与自由”。认为孩子需要“自由”发展,而不是被教育。成人应该是协助孩子发展的服务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这一创见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而蒙氏教育最科学、最成功的部分,就是改变了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蒙特梭利指出,当时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是错误的。在成人的干预之下,很多儿童的发展出现了问题。而成人的“爱情和援助的外衣下”“隐藏着一种微妙的东西”,这就是轻视幼儿的能力,认为“幼儿是无知的,没有礼貌的,要由自己去向幼儿灌输好的内容”。这样就不可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也不可能实施恰当的教育。这一点,对中国这个一直以成年人为中心的国度仍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大概也是蒙氏教育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蒙特梭利认为,人是精神的存在,在肉体形成的那一瞬间,同时还产生了一个“精神胚胎”,它会在幼儿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自动指导他的行为。也就是说,“儿童在自己的肉体中自然具备使自己获得发展的计划”。可惜的是,在我们这个所谓的文明社会里,大部分孩子在大人的无情干预之下,把这个“计划”丢掉了。基于此,蒙特梭利把孩子分为两类,一类为“正常”,即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成功地进行了自我教育;另一类为“非正常”,也就是自我的发展计划被干扰,从正常的发展中脱轨了。

  其实,所谓教育,不在于成人教给了孩子什么,而在于妨碍了什么。某教育节目曾介绍过一位被严重妨碍了发展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妈妈没心情也没时间管她,大部分时间都把她固定在一个地方。结果这个孩子上学之后,一切问题都来了。运动能力极差,不会跳绳,绳子都落到地上了,她的双脚才跳起来。写字总是上下、左右颠倒着写。经专家诊断,她是严重的感统失调,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但仍然不可能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

  “敏感期”,也是蒙特梭利的伟大发现。她在对儿童的长期观察中发现,幼儿在生命中的某一阶段,会特别热衷于某一些事情,她将之称为“敏感期”,有“秩序敏感期”、“细节敏感期”、“协调性敏感期”、“触觉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等等。她说,“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她认为,只有在敏感期里的活动,才能使精力极大的集中。若在敏感期让儿童充分地获得经验,会使后来的发展受益无穷。而被破坏的“敏感期”,则可能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

  比如“自主敏感期”。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他会很介意是“你的”还是“我的”,“我的”事情我就要完全做主。处于自主敏感期的孩子,可能会特别不愿意和别人分享他的东西,但中国的家长往往把这看成是孩子自私的表现,于是不断要求孩子分享。孩子在大人的压力之下被迫分享了,其实却一点都不“享”受这个过程。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结果就是,孩子会对物质过分贪婪,而且在成年后也不能做到真正和他人分享,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

  有人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努力逃开成人摆布的过程。每个孩子天然就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只是在能力不及之处,需要成人的帮助而已。所以蒙特梭利常在演讲中替孩子们说这样一句话:帮助我,让我自己做(Help me to do by myself)。这其实也是对“爱与自由”最平实的解释。给予爱,就是在恰当的时候提供恰当的帮助,以“互爱”的态度,而不是“救世主”的态度;自由,就是让我自己慢慢来成长。这个“自由”,并不导致“为所欲为”。蒙特梭利认为,人类内在有对纪律和秩序的追求。只要给孩子以彻底的自由,让其充分自我活动,就会达到有规律的状态。“给孩子以胆量,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明辨是非,并以此来建立真正的发自内心的道德标准以及约束机制,这要比硬性灌输有效得多、也本质得多。”

  其实蒙特梭利终其一生,并没有总结过什么“蒙特梭利法”。她的孙子小玛利奥·蒙特梭利也说:“她并没有一个理论体系……”她也不喜欢别人把她研制的教具叫做“教具”,她说,她更喜欢称它们为“工作材料”。这是因为,蒙特梭利对儿童,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尊重。她曾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是对儿童加以研究,只不过是接受儿童给予我的,并把它表现出来而已。”(文/桑斯)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蒙特梭利 | 伊塔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