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擦拭眼泪、掩埋好死难同胞后,又一场显示众志成城力量的灾后重建工作摆在了面前。对于那些失去家园、渴望有个安身之地的受灾群众来说,此项任务的落实显得特别迫切和重要。
从建筑“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高度看,建筑质量的优劣,可谓人命关天。
灾区房屋的重建面临大考。
人类发展史本就是一部与大自然不断交锋、较量和斗争的历史。虽然人类在自然灾害的威力面前显得有些渺小,但一旦我们摸清和掌握了应对自然灾害的特点和规律,我们的胜算就会更多。
此次在强震中幸免于难的厂房、校舍、民宅、商店等,大多不仅设防烈度接近或达到这次大地震的强度,而且在建筑材料和施工中均保证了质量要求;相反,那些一震就裂、一摇就垮的房屋,要么是抗震设防烈度不高,要么是偷工减料、“掺水”过多……
震灾房屋倒塌严重的教训,催生了一系列对房屋抗震的措施出台。6月16日,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2008修订版)下发。有关人士称,我国目前还没有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的“国家标准”,此项新规要求新建房小震不怕、大震不垮,是技术层面的一次强化。与此同时,我们迫切需要从国家法律监督和制约的高度,来保障建筑物的小震不怕、大震不垮。
要真正上升到这一高度去严把建筑质量关,尤为需要从司法层面建立如何监控和制约建筑物质量的机制及办法。说严重一点,也就是要在建筑物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将一把法律惩罚的无情利剑,高悬在所有设计人、施工单位和主管部门头顶上,让其在建筑物质量问题上,真正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丝毫马虎和侥幸。
相信通过规范抗震技术,进而上升到以法律监控和制约高度严把建筑质量关,重建中诞生的大量房屋,万一在未来震灾到来时,将会在最大程度上屹立不倒,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