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6-205:38:40#@#$#“现在,可以坐下来谈谈了。”6月13日,在地震一个月之后,记者来到绵阳市九洲体育馆,这个名动全国的受灾群众临时安置中心仍能感到一种紧张气氛,但已不复往日的忙乱。
在这里负责宣传工作的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晓刚告诉记者,现在这里还剩下3000多名群众。
随着活动板房的建成,群众终会逐渐离去。王晓刚说,这场突如其来地震考验了他们,也让他们在思考总结出一套有关应急安置的“九洲经验”。
抗震救灾中,九洲体育馆以最大的安置中心而闻名国内外,这个只有6000个座位的体育馆,最多时安置过4万名群众。一个月来,经过地震的考验,他们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公共危机应急机制,王晓刚说,首先,一个城市必须有大型应急避难中心。将九洲体育馆作为安置中心,是一项非常正确的处置。不仅给群众提供了避险场所,也让政府应急处置有了一个“缓冲地带”。第二,宣传工作必不可少。在紧急情况下,有效的宣传工作能提供及时的信息沟通,宣传党和政府的决策进程,对群众起到心理疏导作用。这次,体育馆改造完善了原有的内向广播系统,安装了高音喇叭,配备了广播车,对场内外实现了全覆盖播出。第三,协调机制非常重要。这次安置受灾群众的过程,也是一个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组织部、工会两家支撑,逐步发展到42个部门共同管理,为做好安置工作,他们成立了指挥部、办公室、安置、后勤保障、物资发放、学生管理等10个工作部门,在这里,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简易版”的政府。
据了解,通过这次地震的考验,也让政府有关部门认识到,以后在修建大型公共设施时,应充分考虑到避难方面的功能,比如,提前预留应急水源、电源接口,充分考虑高密度人群的卫生疾控问题等。“可能再过多少年也不会再发生同样的情况了,但是我们必须建立完善这样的机制,做到有备无患。”王晓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