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岗区和深圳市交警局启动“百日行动”以整治交通,副市长张思平及市公安、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到会部署,张思平以3公里路被堵3小时的亲身经历痛斥交通拥堵,并在会上向龙岗市民真诚致歉,要求全区大力整治交通问题。
(6月19日《南方日报》)
这条新闻让我想到了4个月前曾颇为轰动的另一条新闻:深圳某市民乘公交车时连续等来了11辆车都因车上过于拥挤拒载乘客。该市民大受打击,在网上发帖称愿出一万元请主管副市长张思平坐公交车体验乘车平民之苦,希望以此引起市长对城市公交系统的关注,促进深圳公交系统能够尽快好转。
“万元被邀坐公交”与“亲历堵车三小时”,两者之间当不存在前因与后果的关系,但颇为巧合的事件却有着共同的现实指向:一个是问题指向——城市交通的困境,另一个是价值指向——官员亲历的价值。
某种意义上,“万元邀市长坐公交”的价值,正在于“市长亲历堵车三小时”之后的真诚道歉和政策反应。不得不承认,在现实行政语境下,很多公共问题之所以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与责任官员对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足是紧密相关的。与此同时,在现行权力机制下,权力官员亲自过问的一句话,往往胜过文牍成堆的红头文件,乃至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正是这两点因素的共同作用,让人们在遇到棘手问题时,习惯于找交椅之上的个人,而不是找职责所在的部门。
这几天,骑车上班的官员和走路上班的官员,纷纷成为新闻。人们更多对之采取质疑的态度:这难道不是作秀吗?撇却个案的具体分析,其实在笼统意义上,官员“纡尊降贵”走近民众,从亲身体验而不是从报告文件中感知民生民情,实在是大有必要的。我们尽可以质问“为何非要等到市长亲历堵车三小时才大力整治交通”,但又必须承认现行体制中官员亲历的价值:官员亲身经历过的,感受才会深刻,问题意识才会更加具象,政策制定才会更有针对性。
从“万元被邀坐公交”到“亲历堵车三小时”,一个是民众对官员的意见表达方式,一个是官员向民众道歉的触因,实质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官民互动沟通:民众的意见需要表达,官员也需要通过实际行动让民众知道自己已经接收到这样的意见;民众的不满情绪需要得到宣泄,而官员的真诚道歉就是一种必要的安慰。关键是,官员应该具有一种躬身亲历的意识,不要只是坐在办公室里从下属送来的报告文件里发现问题,更应该亲自去体验社会民生之喜怒哀乐苦辣酸甜。(舒圣祥) (来源:山西晚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