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国际油价继续攀高,一度达到135美元每桶的高位。为了表示对日益高涨的石油价格的不满,法国渔民5月中旬开始罢工,封锁港口、海上钻井平台,阻碍海上交通;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的渔民随后也于5月30日展开了空前规模的大罢工;5月27日,英国炼油工人举行了48小时大罢工,致使英国炼化厂70年来首次因罢工关闭;而大西洋彼岸奢侈的美国人则更绝,加不起油,就干脆把车丢在路边……
油价节节攀升,一次次地刺痛人们本已十分脆弱的神经,无奈之下,欧、美、日等工业化国家纷纷各显神通,根据本国的能源结构的消费现状,开出了应对方案。
美国:协商未果诉诸法律 连日来,纽约原油期货接连刷新历史纪录,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消费国,美国人的神经被深深刺痛。华尔街著名投行高盛预期,接下来的半年至两年内,国际油价很可能涨至每桶150至200美元之间。
在油价这个当前最为敏感的问题上,美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的分歧似乎一直难以弥合:美国财长保尔森6月2日在访问阿联酋期间表示,投机资金和美元贬值对油价上涨影响较小,全球原油供应增长无法满足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才是导致油价高企的“罪魁祸首”;而欧佩克轮值主席沙基卜·哈利勒则坚持认为,美元贬值、市场投机和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导致油价暴涨的主要原因。
欧佩克认为,美元一再贬值,导致投机基金被动地在实物资产上(如石油期货)对冲保值、套利,这样,致使油价飙升的恶性循环的过程就可以轻易得出:美元贬值→投机资金涌入→油价上涨→欧佩克不愿增产→投机基金更疯狂地涌入→油价更猛烈地上涨……
不仅如此,科威特前副石油大臣奥恩认为,伊拉克、伊朗和尼日利亚地缘政治局势的紧张,也为高企的油价“推波助澜”。
但无论如何辩解,美国始终认为通过增加石油产量来平抑油价,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在这场产油国联盟与全球最大原油消费国的博弈中,“增产与否”成了问题的焦点。
前不久,美国总统布什二赴沙特阿拉伯促增产未果之后,美国与欧佩克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就在5月20日,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29美元的当天,美国众议院以324票对84票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项所谓的“倒欧佩克议案(NOPEC)”,授权政府依照美国的托拉斯法,以限制原油产量供应和联手设定原油价格为由起诉欧佩克会员国及其相关企业。在美国国内有营运的沙乌地阿拉伯石油公司、委内瑞拉石油公司等也在被制裁的范围之中。
美众议员罗伯特·斯考特认为,布什“失败的沙特之行”强调了该项立法的“必要性”。“对于欧佩克成员国联合操控油价的行径,我们不能仅仅乞求他们的合作,”斯考特说,“我们需要对其施加全面的反垄断制裁。”
不过,布什总统已经表示可能否决这项议案。白宫在随后发布的一份声明中称,该议案可能使在海外的美国公司遭到报复。而惹怒了欧佩克,还可能导致石油供应受限和价格上涨,这样一来,甚至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威胁到美国人的就业。
“即使该项议案被否决,当然,我相信它的确会被否决,我们也向欧佩克传递了信号:我们会诉诸法律裁决。”爱荷华州的众议员史蒂夫·金威胁说,美国将采取“可能的报复措施”。
其实,美国参、众两院近年来曾多次通过类似条款,但在协调最后版本送交白宫批准时,却总是低调地将其抽掉。这种通过立法将外国政府置于美国国内法的辖权之下的做法,不仅凸显出大国的蛮横心态,而且滞碍难行。
日本:节能方面做努力 其实,欧佩克“不合作”的原因除了主观上的以外,还主要受到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原因是在目前看来,增加石油供应量越来越困难。
调查显示,为取代产量下降的现有油田,未来8年间还需要三分之二的额外产能。而世界主要产油国遭遇到的“瓶颈”,更是对居高不下的油价雪上加霜。
科威特前副石油大臣奥恩认为,在世界原油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欧佩克成员国已无力提高原油生产能力,目前欧佩克成员国中,只有沙特阿拉伯还具备增产能力。然而,欧佩克轮值主席哈利勒不久前曾表示,沙特决定从2009年开始不再勘探新的油田。
目前,沙特和其他欧佩克成员控制了近三分之二的全球石油贸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显示:产量达到顶峰的速度越快,也就意味着随后的产量下降幅度越大。因此,依据这个理论,未来原油的需求缺口将越来越大,原油供需达到平衡的难度也就不言自明。
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不久前在柏林会晤时表示,必须认真对待油价快速上涨的问题,并需要关注原油市场发出的信号。他强调,日本将在勘探原油储备方面增加更多的投资,同时在节能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此外,日本也在尝试以较为经济的方式发展第二代生物燃料——利用微生物及不适合人类食用的植物生产乙醇。日本政府已经提供补助金鼓励乙醇燃料的生产,但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新技术投入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还尚需时日。
在主要工业化国家中,日本和西欧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高于美国。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生产相同单位的GDP,美国比法国多消耗30%的能源,比日本多40%,比英国多50%。而消耗一桶石油,美国可生产出1750美元的GDP,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则分别达到2000美元、2400美元、2500美元和2900美元。
法、英、德加快可替代能源发展步伐 面对高油价,欧洲三大引擎法、英、德也纷纷积极应对,寻求可替代能源的破解之路。
法国总理菲永5月27日表示,法国将继续大力发展核能这个“不错的选择”。他强调,继续发展核能,开发节能技术和增加使用新能源等,都是应对高油价的重要举措。
另外,为应对高油价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法国政府计划在2012年建成第三代反应堆的首台机组;2015至2020年具备批量建设第三代反应堆的能力;2035年完成第四代反应堆的开发。
目前,核能发电已在法国电力供应中所占比例超过80%。通过近30年大力发展核能,目前法国与美国、日本构成了世界核电工业三强。不仅如此,其能源消费自给率也从1973年的22.7%提高到目前的大约50%,从而得以大大减少进口原油的开支。
英国则选择大力推动风力发电。英国《独立报》不久前报道,英国计划到2020年利用风能为全国提供电力。由于受到国土面积的限制,英国已经计划建造80亿瓦特的海上风力发电厂。不仅如此,一个25兆瓦特的风力发电站也在英国政府的考虑之中。业内人士预计,到2020年,英国有望达到欧盟设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国家能源中20%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与此同时,风能发电占国内发电量比例最高的德国,也更加看好了这一清洁能源的广阔前景。目前德国约有1.9万个风力发电涡轮分布各地,这些风力发电涡轮可以为德国提供5%的电力供应。
同样因为土地资源的限制,德国也将风力发电的前景投向大海。德国全球风能委员会负责人史蒂夫·索耶说:“我们没有那么多空闲的陆地空间,德国和荷兰的发展空间将在海上,那里有更丰富的风力资源。”
今年起,德国已开始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海上建造风力发电站。预计到2020年,德国将实现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全国提供30%的发电量,到2030年,风力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例有望达到三分之一。
不仅如此,在包括太阳能发电和潮汐发电等多元化发展可再生能源领域,德国也在积极探索。
在欧盟各国积极倡导下,欧盟领导人于去年3月通过了一项能源计划,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逐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根据该计划,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
另外,欧盟委员会于去年11月通过的《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中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以促进欧盟未来能源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欧盟:减税计划搁浅 高企的油价使人们不满情绪加重,抗议示威在欧洲各国遍地开花。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法国总统萨科齐建议,在欧洲范围内降低汽油和其他燃料油的增值税,以缓解各行各业逐渐增大的压力。
然而,萨科齐的美好愿景不仅没有得到支持,反而遭到欧盟主要国家一致反对:德国、西班牙和荷兰明确反对这个提议。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更是毫不避讳地指出,过去的经验表明,用减税来应对高油价往往是个“错误”。
个中原因不难理解。减税不仅造成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宏观调控的能力被削弱,同时,减税也减弱了人们对高油价的敏感度,国内燃油用量非但不会减少,还可能继续增加。这样,国际市场上高油价本该发挥的“天然的调节需求的作用”被抵消,长期看来,油价将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由于多个国家的强烈反对,并且减少增值税必须得到欧盟成员国的一致同意,法国的这一提议在6月2日的欧元区财长会议上正式搁浅。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容克和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和货币事务的委员阿尔穆尼亚道出了最主要的原因:高油价不会导致欧洲经济增长出现停滞。
与此同时,法国提出的欧洲国家联手应对油价的倡议得到了广泛欢迎。德国总理默克尔6月1日表示,她对法国提出的工业化国家联手解决油价上涨的问题表示支持。目前,具体的统一协调合作,正在进一步讨论中。
为了应对高油价时代,欧盟委员会于4月底就已发起针对修改存在了长达40年之久的“紧急石油储备制度”的公众咨询活动。理由是,出于地缘政治等因素,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在加剧,从中期看,石油供应难以跟上需求增长的步伐。
欧盟的“紧急石油储备制度”始建于1968年,与商业库存互为补充,主要是为了在石油供应遭遇严重阻碍时提供缓冲,要求成员国维持可满足90天需求的战略石油储备。
欧盟委员会表示,在储备的计算方法和储备品种上将做出相应调整。此外,还要加强政府对部分紧急石油储备的控制,对成员国维持储备水平的监督力度和提高欧盟协调应对石油供应危机的能力等。相关的立法建议估计将会于今年下半年出台。(付一鸣) (来源:《环球》杂志)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