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0日电 (记者姚均芳、王宇)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保持波动上升的趋势。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出口收入减少、利润及竞争力下降等风险,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一定挑战。针对这一变化,江苏省外向型企业通过内部挖潜、金融避险等多种手段积极有效化解汇率风险。
面对“三率两价”(汇率、利率、出口退税率;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的综合影响,很多企业将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作为应对汇率波动的重要手段。
以江苏新世纪造船有限公司为例,这家企业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实行人员、设备定置管理,大大缩短了船舶建造周期。
公司财务部部长陈绍宏介绍说:“公司油轮平均出坞周期已经由2006年的158天缩短为目前的97天,成品油轮码头舾装周期则由2006年的173天缩短为126天。”
汉高华威电子有限公司不断完善成本控制,公司副总经理陶军介绍说:“企业对模具实行循环利用,大口径模具磨损后,加工成小口径的模具循环使用,可为企业年节约生产成本30万元至50万元。”
中化江苏公司财务总监顾荣平说,公司通过加速资产周转速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先进的系统实时关注企业的应收及存货状况,降低了部分生产成本。
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很多企业也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据江苏省经贸委介绍,自2006年下半年起,江苏造船企业接单价格就基本与日、韩持平,改变了长期“低价接船”的竞争格局。江苏熔盛重工集团公司和南通中远川崎工程有限公司通过开发高端船型,利润率迅速提升。
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很多企业采取了调整收汇结算方式、改变结算货币、长期订单分拆、将汇率浮动条款写入合同等做法。
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宗贵说:“企业通过调整收汇结算方式,降低了出口汇兑损失。”
据他介绍,索普集团近些年努力降低信用证收汇比例,由汇改之初的36%降到2007年的4.5%,同时对未到期的信用证采取出口押汇的方式,实现提前收汇,有效降低了汇率风险。
陶军说:“公司积极拓展亚太地区市场,争取马来西亚、香港等地区的销售。同时公司还向总公司争取对出口的产品以欧元计价,减少汇兑损失。”
化工企业江苏中丹集团则通过谈判,达成与进口商共担风险的共识,人民币升值双方各负担50%;出口退税率由15%下调到5%后,进口商承担5%的补偿;原材料价格上调后产成品价格相应调整,资金到账时间由90天缩短为30至40天。
洪泽大洋化工有限公司通过汇率远期锁定等金融工具进行避险,仅2007年一年就由此减少了近100万元的汇兑损失。
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进口成本降低,增加进口也成了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一项措施。顾荣平说:“为了规避风险,企业适当扩大已有的进口业务,并通过进口押汇等手段延迟付款,实现进出口的部分平衡。”
此外,人民币升值也为以加工贸易方式开展国际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江苏省镇江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副局长周祝全说:“汇改以来,镇江市泛华、汉华、南泰等外贸企业积极扩大进口,为镇江市重点生产企业引进纸浆、钛矿石等生产原料,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江苏苏美达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田鸣说:“企业应该通过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国际战略资源,做到以全球应对全球,整合全球资源来化解汇率风险、促进企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