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司彦文、通讯员莫小亮报道:5月下旬,退役近半年的海军某驱逐舰支队“广州”舰原火控技师张纪良,又出现在他曾经服役过的战舰上。不同的是,以前战友叫他“张技师”,现在喊他“张师傅”。脱下军装、换上工装的张纪良,现在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某研究所派驻该支队的技术代表。
张纪良在舰上服役12年,一直和舰炮打交道。从2002年起,他作为国产新型导弹驱逐舰首批舰员,先后到多家研究所、工厂进行接舰培训,全程参加了新舰试航试验。他勤学习、爱琢磨,成为专业技术过硬的“兵专家”,被任命为新型舰炮武器系统火控技师,多次参与重大演习的实弹发射保障。凭借过硬专业素质和出色工作成绩,张纪良先后2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装备管理先进个人。
去年12月,身为三级士官的张纪良服役期满。退役前夕,他坦言:“我已经快30岁了,多年来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回到家乡派不上用场,就业压力大。”领导也为他这样的技术骨干离开部队深感惋惜。与此同时,舰艇装备的承制方也正在为缺乏靠前保障的技术力量所困扰。
此时,张纪良所在的支队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某研究所经过多次论证和协商后,签订协议,建立部队技术人才“军地共育共用”机制。简单地说,就是舰艇技术骨干由地方厂、所协助培训,当这些技术人才退役时,经考核合格后与研究所签订合同,由舰上“专业兵”变为厂家“技术工”,担负装备支前保障任务。
就这样,退役士官张纪良成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某研究所的一名员工。他目前也是单位派驻海军某支队片区的“全权代表”。至今,作为厂家技术代表,他已5次参与故障排除。张纪良几乎天天都上舰。工作之余,他常找战友聊聊,“在舰上干了这么多年,有感情!”
前不久,“海口”舰在出航检查时发现舰炮光电跟踪仪状态不稳定。张纪良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判定为一块电路板老化所致,并当即予以更换。张纪良为此提交了一份技术报告。两天后,厂家技术人员携带特装配件来到支队,对所有同型装备进行了一次维护保养。
编后 军民融合式发展大有可为 张纪良脱下军装、换上工服,由专业兵变为技术工,创造了一种新模式,带来了“多方共赢”的效应:
——改善部队人才流失状况。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批又一批优秀技术骨干在部队成长起来,又一茬接一茬地离开军营,不仅令战友们惋惜,也给部队建设带来损失。如今,张纪良退役了,却以新的身份继续为部队战斗力服务,他热爱舰艇、熟悉装备,虽代表厂家,却心系部队。
——降低厂家人才开发成本。厂家不用经过上岗培训,就从装备使用一线获得了懂原理、会操作、能维修的技术熟练工,充实了装备靠前保障技术力量,降低了人才资源开发成本。
——缓解退役士官安置之忧。像张纪良一样的众多士官,服役多年专心操枪弄炮,退役后却很难再有用武之地,就业压力大。“张纪良们”越多,个人的就业压力和政府的安置压力就越能得到缓解。
“张纪良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大有可为。希望各级领导从这则新闻中受到启发,广大战友从张纪良身上看到希望,更加爱军精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