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社会要闻 > 世态万象

信访局长生命的最后24小时 2万群众自发送局长

  潘作良生平:

  潘作良同志生于1965年2月,中国共产党党员。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担任过沈阳市辽中县老观坨乡司法助理、副书记、养士堡乡乡长、四方台镇镇长、镇党委书记、县人大专职常委。

2006年9月,调任辽中县信访局局长。2008年5月9日晚6时,带病连续工作的他突发大面积脑出血,5月10日上午10时30分,抢救无效逝世,终年43岁。

  他走的第三天,沈阳市辽中县的雨时下时停,2万多名自发送别的百姓,站满了他最后经过的政府路的两侧,哭肿了眼睛、喊哑了嗓子。

  他走的第二天,女儿打出了他的手机通讯记录,3月份的通话记录有1201条,4月份的通话记录更达到了1444条,平均每天48个。这当中,没有几条是往家里拨的电话,却经常有陌生的电话在凌晨3时打出打进。

  他走的那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抢救室外,他的亲人和同事抱头哭喊着:“不可能!不可能!昨个下午还正常研究信访案件呢,咋能说没就没?”

  他走的前一天,清晨5时,睡梦中的妻子贾丽娟听到他一句轻轻的告别“我走了”。在辽中县信访局任局长的一年零八个月,几乎每天都是这样早走,几乎每早都是这样的告别,但谁也想不到,这天早上的这句“我走了”,终于成为最后的告别……

  他叫潘作良,辽中县信访局局长,因带病连续工作,5月9日下午突发大面积脑出血,经抢救无效,5月10日,倒在他奋斗了一年零八个月的信访工作岗位上。

  去世时,他刚刚43岁。

  他去世后,很多人后悔。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一定不让他这么累,不让他这么拼命,可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况且,即便是时光倒流,我们能够看到的,也许还只有他拼命工作的背影,因为,他是如此热爱并执著于这项没有带给他任何“利益”、却拥有了一张张百姓笑脸的信访工作。“四十三年尘与土,一心为民永造福”,这是潘作良追悼会上的一副挽联。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就让我们看看潘作良人生中的最后24小时。

  也许,这24小时,也正是他为百姓操劳一生的缩影。

  5月8日 下午5时30分下班后依旧亮灯的办公室

  辽中县信访局接访科科长于守福之所以记得那个晚上,不是因为他们都跟着潘作良加班了,而是因为,一气儿开会开了4个小时后,他看到潘作良眼中布满了血丝。

  那天下午5时30分,早过了下班时间。但“下班”这个概念在潘作良的眼中,似乎并不存在。“大家别走,一会儿开会。”大约6时30分,潘作良又招呼着局有关人员在县委3楼会议室召开信访稳定工作座谈会。

  晚上11时30分,会终于散了,累了一天一宿的于守福他们都赶紧回家睡觉了,可一起走出大门的人,唯独少了潘作良一个。于守福出大门后回头再看,这才发现局长办公室的灯,又亮了。“得,这一忙,不定又整几点去呢。”于守福心里念叨着。

  于成福的念叨不无道理。这样整夜整夜的工作,潘作良自2006年9月到辽中县信访局工作以来,并不少见。辽中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有卓就被潘作良半夜“骚扰”过多次。“今年3月的一天,半夜都睡着了,他给我打电话,说,‘有卓院长,有件疑难信访案件想请你帮助研究一下!’说实话,大冷天我挺不爱动弹的。但当我走到信访局办公楼,看到黑漆漆的一片中,他那个亮着灯的办公室时,心里却突然充满了崇敬之情。那天晚上,我们俩坐在一起,我帮他分析一起出租车车主上访事件,等把事儿研究明白,我一看表,都凌晨2点了!他把我送出了办公室,自己又回去接着处理工作了!我问他你怎么不回家,他却说,‘眯一下,天亮还得接着干。’”

  打那以后,每次夜晚路过信访局,黄有卓总要下意识地看看潘作良的窗口,“大多数时间都亮着,总是亮着。”

  后来,潘作良的妻子回忆,5月8日那天晚上,甚至已经不能说是那天晚上,而是5月9日的凌晨,2时左右,潘作良才回家。

  5月9日 早5时30分“多想早一天搬过来啊!”

  这天早上,辽中县信访局接访科科长于守福特别积极,早早就赶到了正在施工建设中的新信访大厅,想帮着看看大厅的施工进度。他本以为自己能是第一个,没想到,一个熟悉的背影,早早在那里了。

  “来了?”潘作良和于守福打招呼,他的眼睛里一片红血丝,头发也似乎没怎么梳,像是匆匆爬起来就往这儿赶了。干活的工人认识于成福,却不认识潘作良,指着他问于守福,“他咋天天来这么早呢!有时候他来了我们活还没开始干呢!”

  潘作良乐了,他的确是太着急了。县里的信访大厅,即将在5月末与市信访大厅同步启动,可是工程建设的进度却总是让他着急,他总是忍不住要在正式上班前来看看活儿干得咋样了,他总念叨着一句话,“多想早一天搬过来啊!”

  事实上,除了新大厅,他更挂记按照上级信访部门要求、结合自己信访工作经验牵头制定的解决信访问题的新制度的正式发挥作用。

  杨长胜是现任辽中县信访局副局长,他说“变上访为约访”,由信访干部主动把上访户约来处理问题,这是潘作良生前制定的一项新制度。

  潘作良生前,已经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制定了县信访局办事大厅新的接访程序,杨长胜评价说,按照这个程序,信访部门由原来的民意诉求“中转站”变成了“终结站”。而按照潘作良结合市信访部门制定的新信访制度,群众反映问题由原来的“放下材料回去等结果”,变成了四级协调调度机制,一些难以协调的群众上访诉求,会由相关部门的“一把手”甚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用联席会议的形式进行解决。

  杨长胜说,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都会参加的辽中县最高级别的信访联席会议,一般每半个月就会召开一次,新制度的强大优势已经开始显现。只可惜,连同那个宽敞明亮、已经投入使用的新大厅,潘作良再也看不到了。

  5月9日 早7时15分“方便面局长”的吃饭哲学

  于守福这一天再见到潘作良时,已是早上7时15分,地点是县政府的食堂里。“那哪是吃饭,就是扒拉!”于成福回忆说,他喊潘作良,想让他等会自己,俩人一起吃,可再一回头的工夫,人没了。

  他总是这样,连吃饭的时间都舍不得,而能在食堂吃顿饭,对他来说,已是奢侈。在县信访局,潘作良有多个“外号”,当中最出名的一个,就是“方便面局长”。

  辽中县信访局工作人员刘希广曾经两度在潘作良身边工作,刘希广说,潘作良无论在乡镇作主要领导、还是担任县信访局长,他的办公室里永远都会摆放着一箱方便面,平均一个月要消灭2箱。“泡方便面几乎就是他的工作餐。”

  与潘作良共同办过案子的辽中县法院副院长黄有卓等人,都曾经“品尝”过潘作良泡的方便面。

  然而,拿自己吃饭不当回事的他,却把上访者们的吃饭问题,放在第一位。

  因为上访最终和潘作良结成了朋友的辽中县老知青代表刘玉兰还记得,有一次,他们

  30多人为了自己的养老医疗保险问题到县政府上访,得知县领导正在出差,他们开始不信,就守在政府门前直到天色渐渐转黑,潘作良看着着急,挨个劝,见大家还是没有走的意思,就转身到旁边的超市里,买了4大袋子面包、矿泉水。“老姐姐们!我知道你们的情况,你们吃点、喝点,这么大岁数了,千万别饿坏了!”

  而因为女儿做手术时发生医疗事故一直上访的辽中县满都户镇刘家村的齐静也吃过潘作良请的饭,“我每次去,他肯定问我,你吃饭没?我要说没吃,他二话不说,拉着我就上食堂、去饭馆,临走还给我拿路费……”

  可齐静却不知道,到潘作良自己出差时,从来不舍得下大馆子,他最常吃的,就是五六元一顿的小笼包。

  5月9日 上午9时带病汇报工作100分钟

  5月9日上午9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而对于潘作良来说,时间还总是太快了。

  在县政府301会议室召开的县长办公会上,他第一个发言,汇报的主要内容是当前全县信访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潘作良的发言,大家总是特别爱听,因为总是特别专业、有想法。这个发言,他足足进行了100分钟。

  学法律出身的潘作良担任信访局长前,为了让自己更“专业”,上任前私下让同事把70余个没有处理完的信访案子整理出来。拿到写满案件介绍的近10页材料后,逐个研究案情,以至于第一次和县领导汇报工作时,领导甚至开玩笑地说,要不是了解潘局长的简历,都会以为他是“老信访”。

  不过,很多人印象中,那天会上侃侃而谈的潘作良脸色并不好,但是这似乎也是“正常”的。因为他的身体并不好,就连上访者都知道,潘局长有腰脱和面部神经痉挛,常常直不起来腰,有时甚至要躺在床上接待上访者。

  可是一干起工作,他往往生龙活虎得仿

  佛换了个人。在他的爱人贾丽娟眼里,无论在乡下,还是在信访部门,潘作良都是“跑着”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据统计,在县信访局任局长一年零八个月,潘作良亲自接待上访群众3848人次,其中重大疑难案件107件,息访104件。

  这些成绩的代价是,因潘作良工作太忙,夫妻一天几乎见不上面。特别是近半个月来,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早晨5时多就离家,晚上回家时已是深夜十一二点了,这几天他的血压升高,断断续续打着吊瓶,已经7天了。

  

  潘作良去世后,妻子贾丽娟每天都要擦拭丈夫的遗像,她怕毛巾会弄脏遗像,每次都用手擦,她说这样好像能感觉丈夫离她更近些。 首席记者 杨军 摄

  曾经幸福的一家人,如今,丈夫、父亲潘作良却先走了一步,留下那么多遗憾。辽中县委供图

  5月9日 下午1时他的手机是“百姓热线”

  食堂的饭点又快过了,潘作良又是匆匆去吃了几口,赶紧回办公室。因为这天下午1时,他和县法院副院长黄有卓约了两名上访者解决问题。

  接待科科长于守福知道,上访者一定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因为下午4时多,他看到两名上访者从楼上走下来,本来怒气冲冲的脸,已经换成了一副笑容。

  但他不知道的是,就在接访这位上访者时,潘作良破例让上访者停了停,他说:“你等等再说,让我静一静,我头疼……”“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没有难事不会求你,我们应当把他们的事当作天大的事。”从当乡司法助理开始,潘作良就总是这样和自己的同事说。

  他也的确把老百姓当成了自己的“天”。不论是在四方台镇当镇长时,还是在信访局当局长后,他的手机,总是当地百姓的“热线电话”,谁有啥急事、难事、闹心事,24小时,随时都可以拨打他的电话。

  上访者付玉兰现在非常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过去经常半夜给潘局长打电话,“一旦心不顺,就给他打电话,有时候半夜睡不着觉,也给他打,一唠能唠一两个小时!他从不嫌烦。”

  可是现在,那部“热线”,已经成为一个永远无法接听的号码,而付玉兰也总是埋怨自己,“都怪我,老半夜打电话,潘局长总也休息不好……”想到潘局长一心帮他们办事,付玉兰哭了。

  可干信访,光态度好不顶用,老百姓要的是办实事、解决问题。潘作良深知这一点。到信访局工作后,除了深入研究信访工作新制度,他更在为百姓的一件件“小事”奔走着。

  在辽中县粮食系统,有36名因公致残的职工,他们因伤残金而上访,多年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潘作良上任后,逐户了解伤残职工的困难情况,了解政策后认定必须给予解决。

  他用很短的时间从县里协调出资金,依据伤残职工各自不同的情况分别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伤残职工十分满意。了解到71岁的马仁权失去了右腿,又没有代步车后,潘作良马上协调县民政局,为其解决了代步车,又与残联联系给马仁权安上了假肢。问题解决后,36名上访者逢人就说“共产党好,潘局长好!”

  5月9日 下午5时45分“我的头像要炸开了!”

  时间一点点逼近那个时刻,残酷得有些让人不敢面对。

  这天下午4时15分,刚送走那两名上访者,潘作良又来到了接访科,和科里同事继续研究信访案件,那天并不太热,但他依旧靠窗坐,右手托着案卷,左手捂着头,“啪啪”地不停拍,头顶也冒起了冷汗。

  “潘局长!你这脸咋这色儿的!”于守福突然发现,潘作良的整张脸发灰,“赶紧回家休息休息吧!”他们劝他。可是,他却说,“没事,疼了好几天了,经常的。”他让同事买来雪糕,想用吃雪糕这个“土办法”镇痛,这一气,竟吃了6支雪糕!

  贾丽娟在当天下午5时多给丈夫去电话叫他回家吃饭,潘作良只说了两句话,“我这边太忙不回家吃了,你们吃饭吧,别等我。”

  30分钟后,潘作良突然喊了一声“我的头怎么这么疼呢!脑袋要炸了!”便昏了过去……

  同事们傻了,赶紧把他送到辽中县中心医院,一检查,血压高压260!“脑出血!赶紧往沈阳送抢救!”医生们大喊!

  这天下午潘作良在办公室里晕倒的时候,妻子贾丽娟合计的是另外一件事:天气渐渐热了,家里却连个热水器都没有,丈夫总念叨“这要有时间了,买个热水器回来安上,下班也能冲个凉!”可他总没有时间,贾丽娟还想着,不行哪天就自己抽空去买了,给他安了!可还没等她回过神儿,噩耗来了。

  连个热水器都没有,是呀,这个家,太清贫了。

  记者来到潘作良家中看到,这个面积不到70平方米的家的门厅地面铺着绿色的地砖,其实说是“地砖”还不如说是碎瓷片来得贴切。这些地砖几乎每一片都是碎裂的,只是按照原来的纹路将碎瓷片拼铺在一起,踩在门厅的地上,甚至可以听到“哗啦哗啦”的响声。

  客厅和卧室的地面上铺的是黄色的地板革,因为使用时间太长,随处可见一块块的退色、磨损痕迹。家里每一件家具,都够得上“文物”,贾丽娟淡淡地说,“都是结婚时买的,20多年了,没换过……”

  5月10日 上午10时30分他只留下了百姓的笑脸

  “作良,你可要挺住呀!你还这么年轻呢!”5月10日上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急救室门前,辽中县的有关领导、潘作良的家属聚集在这里,焦急而揪心地等待着。

  “对不起,他脑出血的面积太大了……”医生终于说,这时,是5月10日上午10时30分。他终于离开了我们!

  哭了擦干泪,擦干泪了再哭,妻子贾丽娟的心如此矛盾,她如此伤心,承诺等闲下来带着她好好玩一玩、相濡以沫的爱人就这样突然走了;她又如此“欣慰”,累了这么久,他终于能好好歇歇了……

  回家收拾潘作良的遗物时,贾丽娟才赫然发现,丈夫,几乎什么都没有留下。

  从他留下的照片中,我们看得出,潘作良一表人才,可翻遍他的家中,他唯一的一件西服,就是平时上班时经常穿的那件;家里的亲戚、晚辈想拜托潘作良帮忙安排工作,潘作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没这能力”。

  他是“大方”的,看到上访户家里困难,他可以自己掏腰包拿出500元钱送给人家。他又是“小气”的,上大学的女儿看到一件100元左右的衣服怯生生地跟他说,他却不肯让女儿去买,至今女儿身上的衣服最贵的也只有六七十元。

  他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但他又留下了很多。

  5月3日,潘作良收到了人生中最后一份“礼物”——上访者齐静送给他的一面写有“秉公执法、正大光明”的锦旗。

  “他特别开心,亲自把这面旗挂在了会议室的墙上,挂上后还反复看看,正不正。”齐静从没看到过潘作良这么高兴,而他说,“你们这一面锦旗,就意味着一件信访案件得到满意解决,你们高兴了,我就高兴!你们的笑脸,就是我最好的礼物!”

  老百姓的笑脸就是对他最高的奖赏。

  好人,一路走好!

  5月13日一大早,辽中的天空,低沉有雨,一如辽中县群众送别他们的好信访局长潘作良的心。

  沈阳市及辽中县有关领导,潘作良曾经共事过的伙伴,认识或不认识潘作良的百姓,从城镇,从乡村,从四面八方赶往殡仪馆。

  58岁的老知青曹梦君专程从沈阳赶来了,此时辽中县殡仪馆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人,花圈挤了里三层外三层。“这几天,我的眼睛都哭肿了。亲友去世了,我都没有这样难过。潘作良太好了,他就是我们老知青的亲弟弟!”

  看着他走过人生最后24小时的于守福来了,他的眼里噙满泪花。今年“五一”前,潘作良把县里决定给他的沈阳市劳动模范的荣誉让给了于守福。他说:“潘局长见到荣誉就让,他说我挨过骂挨过打,但他自己受的委屈比谁都多。他事事为下属着想,每年年三十儿晚上,都是他在单位值班,让我们提早回家过年。”……

  哀乐低回,泪花飞溅。人们向潘作良遗体默哀,做最后的告别。潘作良躺在花丛围绕的灵柩里,神情安详。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作良走得太急了,太多的心愿还没有完成:他亲自督办的信访案件还有一些没有结案;他日夜牵挂的新信访大厅装修尚未完成;这天恰是他老父亲79岁生日,他曾答应五六月份要陪从未出过远门的老父亲到天安门广场转转……

  当拉着潘作良骨灰的灵车缓缓从辽中县近5公里长的政府路驶过时,辽中社会各界群众2万余人自发地站在了马路两侧,行驶的汽车停下来,人们目送他们的好信访局长,一路走好! 

  □记者 王晓倩 首席记者 杨军

(责任编辑:邓鹏)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潘作良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