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武汉6月23日电 (徐金波唐锡生)只读过小学的郑启湘,是一名普通的长江航标修理工人。25年来,他从修理航标灯入门,攻破了改进航标灯、研制航标两道难关,先后完成了17项技术革新,发明出集光源、光源电路和太阳能板于一体新型航标灯,具有节能、环保、免维护的优点。
航标灯由光源、电路、蓄电池、外壳等部分组成。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长江航道上的航标灯几乎全部采用白炽灯泡和霓虹灯管。这两种光源易损易坏难修、寿命短,耗电大,损坏率达到45%。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从部队转业到长江航道局洪湖航道处仪器修理组工作的郑启湘,一边自学初中、高中的文化课程,自修电子函授班,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航标灯的改进和研制事业中。从其多年的修理经验中,经过对比分析,他觉得采用发光二极管组成新光源,发光效果非常好,于是决定选用8粒发光二极管组成梅花状光源。试验结果表明,新光源把航标灯的视距和发光亮度一下子就由2.5公里提高到了5公里。经过一年多的试用,他发现这种灯存在金属管脚容易生锈折断、易进水、灯座接触不良等问题。
郑启湘又开动脑筋,在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发光二极管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决定把发光二极管芯注塑成整体、形成一体化新型航标灯光源。这一光源的问世,彻底取代了原有白炽灯、霓虹灯光源,亮度增加了2倍,而耗电量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这一研制成果2003年获原交通部优秀奖,2004年11月获国家专利。原交通部一位资深专家在评定这一成果时说:“新型航标灯光源具有划时代意义!”
完成了新光源改造,郑启湘信心更加充足,决定把自己的创新目标瞄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的研制不是件易事,光源、光源电路、太阳能板——尺寸、角度、材料,每个环节都有他不熟悉的内容。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资料,征询意见,收集数据,修改参数,反复试验,一次次失败都没有击倒这位身体有毛病而精神顽强的“硬汉子”。
2005年5月上旬,5盏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首先在洪湖航道处试用,结果灯的技术指标都能满足航道维护生产需要,并具有外形新颖、节能、体积小、成本低、经济实用、无污染、安装方便等优点,不仅提高了航道维护质量,还降低了航道成本,代表着现代化航标的发展方向,填补了国内太阳能航标灯的空白。
2006年4月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8月湖北省科技厅在武汉组织由中科院院士为主任委员组成的专家组对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进行技术鉴定。经专家们的评审,一致认为,HD100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研究成果处于同类型国际先进水平。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郑启湘把目标定在开发航标灯系列产品上,以适应长江全线和沿海地区的应用。此后,他研发出大功率、高能量HD155型太阳能,目前已在三峡库区、长江中游、广西北海、苏北运河等地推广应用。一位大型船舶的船长到了洪湖辖区时说:你们的新型航标灯,治好了我们船舶的“近视眼”。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