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媒人很伟大
主持人:两位都是有很长传媒工作经历的从业人员,想问一下从你们的角度来看,对这一次中国的抗震救灾的报道,特别是海外媒体,一致都说这一次的及时性、全面性、透明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从你们个人的角度来看是不是这样的?到底什么原因促使这件事情有这么大的改变?
李希:我觉得从我们这一次做这个特刊选图就可以看得到,特别是现在新华社,包括一些国外媒体的图片,也看到了一些,我确实感到开放度和传播的速度都有一个飞跃,包括网络,我觉得还是应该感谢网络,新华社这一次做的非常的不错,我们看到大部分的图片,它的来源都是从新华社这个出口出来的。
袁亮:这是一个比较的程度,相对于以前,比如说2003年的非典,包括最近的一些事情,实际上相对来说这一次汶川地震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比以前强很多,比如说第一时间的电台、电视、报纸啊,包括这一次央视的直播,以前都没有做这样子的,震后一小时内就直播,滚动直播,确实中国的媒体历史上都是第一次。
第二包括我看这些资料图片,非常的真实,没有回避很多惨痛的东西,比如说我在网上看到南方传媒集团的记者拍的图,确实非常的真实,也不会是很惨和很悲的东西,确实可以打动很多人。我自己看到很多杂志也做的很好,这一段时间我买了很多的杂志,书店老板都笑欢了,基本上是地震的杂志都卖出去了。有很多具体的东西,包括次生灾害,包括心理干预,包括民政救援系统,包括救灾物资怎么发下去,都有非常详细的报道。我是在什么杂志上看到的,有一个绵竹县民政所,在十多天来,每一笔的救灾款的下发,到哪儿了领了多少钱,都有非常详细的报道。这次的公开度,会让读者觉得可以真实了解这个过程,不说他们怎么评判,但是他们可以了解,有这个知情权。总而言之,这一次包括报纸、电视、纸媒都做的很好。
李希:实际上我们是这样子的,这本书出来了以后还是很悲,我看到《南方人物杂志》、《体育画报》,别的杂志也做了。图片给人的冲击可能很明显,所以读者买了我们的杂志马上就哭了,实际上我们后来回想起来这一本“震痛”,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做到这种状态。所以第二本最美中国人就刻意地回避了这个东西,我觉得这个民族,大家都喜欢和希望看到一种向上的昂扬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也不是说一种政治的需要吧,我理解这是一种心灵的需要。所以今天我们一直在说一个话题,后一步我们会大量关注这些孩子,但是我们想让孩子做的是什么,我们想让他们遗忘,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希望他能更快地从伤痛中走出来,往前走。我觉得这种遗忘可能是对孩子最好的事情,他可能会更快乐、更阳光一些。这就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这种给人快乐,就是最大的慈善,这样子做可能会更好一些。我看袁亮的QQ、MSN的签名是心里空空的,我也很理解,反复地看这种图片是对心灵的折磨。我觉得是尽快的走出来吧,尽快的走到重建里面去,尽快的做一些可以看得到的事情,然后我们生活总是向前走的,我觉得这样子会好一点吧。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想的话,我觉得现在的报道我都可以认同和理解,现在媒体这种把握的度,都还可以。
主持人:从整个这一次的抗震救灾的报道,从整个中国传媒的走势来看,你们会对今后整个中国传媒对事件报道的方式,你们觉得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方向?
李希:我觉得确实是一种很大的改变,以前我们只意识到凤凰卫视会做这样直播性的报道,现在央视也播,这只是电视板块。我觉得通过这一次的灾难,媒体在里面体现的作用非常大,我觉得对中国传媒业是一个阶段性的提升,应该说在世界传媒领域里面,有更强的声音在里面,可能离世界化的国际化的趋势更近了一些,其实所有的新闻永远遵循的是及时、真实的原则,我觉得这个原则永远不会变。只要有政府背景的支持,传媒都有可能走得更远。传媒的力量我觉得可以去想象,以前说电视没有空间了,大家又在往前走,说纸媒也不行了,大家还是在往前走。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传媒人士是一帮很了不起的人,我觉得是这样的,他们总是在不停的挑战自己,不停的创新。所以实际上像我们现在,我们俩都是从事杂志行业的,在这里面呆的时间不长,但是我们确实能够感觉到中国杂志的空间会更大一些,可能往后走的路更宽,虽然它也是一个传统媒体,和你们网络相比,也是一个传统媒体,但是往后走的空间还是有。而且很大!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两位参加我们的访谈,谢谢你们。祝愿你们这个慈善平台能够搭建起来,真正能做很多对灾区灾后重建有意义的事情。
李希:我也希望我们今后有一些合作,能够共享一些资源,共同来推进这个事情。因为我估计到今年下半年,这是我们主要的工作,我们以前做的那些快乐的概念、别的概念都会暂时放一放,因为我们身处在成都这个前沿,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我们在今后这半年的时间内,包括明年的规划,我们都会去做这件事情。我觉得重建起码有三年,这三年都会非常地艰苦,而我们也是这种专业性的媒体,没有办法的事情。我觉得可以去做得更多,更努力一些!
主持人:谢谢!
李希:谢谢!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