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普通中小学全部复课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记者从昨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灾后重建第二次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随着都江堰市皖川学校23日建成投入使用,我市灾区普通中小学已经全部复课,全市绝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回到课堂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据市教育局局长周光荣介绍,截至6月23日12∶00,全市普通中小学已经实现全面复课,1086所中小学中,除了大邑职业中学因学生大多在外实习暂未复课外,其余1085所学校已全部复课。全市138.81万中小学生,已复课学生138.36万人,其中,都江堰市92所中小学已完全复课,已复课学生60099人,占应复课学生数的92.6%。据介绍,这不包括自己投亲靠友在外地复课的学生。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市迅速部署,紧急动员,紧张有序地推进中小学复课工作。市教育局迅速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应急指挥小组,动员和部署全市中小学在确保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受损情况,分类分步复课。经过各方协同努力,至本月23日,都江堰、彭州、崇州三个受灾较严重的市的中小学也全部实现复课。
据了解,我市采取多种办法落实教学场地,首先建设板式房屋,保证学生上课。不少区(市)县还根据学生数量,采取多个学校合并上课,有的地方还异地租赁坚固校舍复课。
在灾后复课学生教育工作中,我市实现了“四个满覆盖”:抗震救灾知识、余震疏散演练、心理干预、防疫知识讲座四个方面覆盖到每个班、每个师生,还组织培训心理健康教师550名,印发《心理援助手册》30万册,对82.48万名学生开展了心理疏导。同时,还加强食品、饮用水安全管理和校园环境消毒。
市及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资源进行了统筹调配,师资不足的招聘有教学经验的志愿者或聘请退休教师。全市免费提供教材近26000套,确保各区(市)县中小学受灾学生人人有教材,个个有书读。
昨天,来自石室中学、七中、树德中学、川师大附中、田家炳中学等名校的16位名优教师已经赶赴都江堰市,执教那里复课的高一高二年级,为他们送去优质教育资源。
第一时间启动复课工作
小故事
汶川大地震后,青羊区的不少学校仅仅停了一天课,5月14日就复课了。当时,一些家长不放心,不愿意送孩子去学校,老师们就逐个打电话通知家长,告诉他们复课的教室都经过了相关部门的安全检测,可以放心复课。5月14日一大早,离汶川大地震仅仅隔了一天,文翁实验学校初三年级就复课了,检测后有8间教室完全安全,又腾出来一间功能室,使9个班顺利复课。
了解到学校的情况后,文家街道办事处在自己老办公楼已经成了危房的情况下,将已经搬进刚刚建成的新办公楼中的东西全部又搬了出来,让给学生复课。文翁实验学校校长张幼龄至今说起来仍感动不已,她说,孩子们通过这件事,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也感受到了“有爱就有家”,尽管学生们都不富裕,还是为灾区捐出了8万多元。
故事背后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市迅速部署,紧急动员,紧张有序地推进中小学复课工作。市教育局迅速启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教育系统抗震救灾应急指挥小组,动员和部署全市中小学在确保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受损情况,分类分步复课。
复课工作从震后第二天就开始启动了。五城区和高新区学校5月14日起全面恢复行课;受轻灾的区(市)县中小学也从5月19日起陆续复课……
5月13日,市教育局会同相关部门部署全市中小学安全排查工作,各区(市)县也与当地建设部门一道展开了中小学教学楼、住宿楼和办公用房等校舍、房屋的安全检测工作。经建设、质监部门检查无安全隐患的学校,无条件复课;校舍需加固整改的学校,利用周六、周日加紧施工,及时复课;已鉴定为危房的学校,通过异地、异校安置或搭建临时教室等多种形式复课;坚持高三、初三年级优先原则,确保尽早复课。
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教室
小故事
自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教育局局长张庆就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在指挥部不停地调度着各学校的抗震救灾工作。5月19日,他几乎全天都在为都江堰市的3594名高三学生操心,因为他们将离开故土,到温江集中复课备考。
联系车辆、安排护送……一直到当天下午3∶20过后,大多数高三学生坐上成都市交通部门调来的大巴驶上高速公路,稍稍歇了口气,安排好其他工作后,他还在不停地打电话询问学生抵达温江后的情况。听说运送学生的34辆大巴都已安全到达后,张庆又开始为学生们联系教材,因为一些学生的教材和复习资料在地震中都遗失了。
负责安置这些学生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宣传统战部部长郭星说:“温江、都江堰都有一个‘江’,照顾好这些高三学生,我们责无旁贷!”张庆说,安排高三学生“大转移”,主要是要给高三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复习迎考环境,“位于温江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校舍很安全,受灾也比较轻,有利于学生们复习备考。”
从5月19日下午都江堰市的3500多名高三学生抵达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开始,一直到7月3日开始高考,他们都将在温江集中复课。据悉,这些学生分别来自都江堰中学、都江堰市十局学校等,所有高三老师也随同到温江上课。
故事背后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来自都江堰、彭州、崇州三市的教育局长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复课过程中“最难的问题就是没有教室”。崇州市教育局局长王伟说,灾后教育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复课,但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必须找到足够的、安全的教室才可能复课。
针对重灾区学校严重受损的实际,我市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重点帮助重灾区复课。短短的一周内,经多方紧密协同,我市就组织调运了3900套床上用品、洗漱用具、学习用具等,将都江堰市的3500余名高三学生异地安置到位于温江区的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复课,同时,还组织了800套食品和400套文具,帮助受灾严重的聚源中学复课。6月20日起,市教育局又抽调了32名机关干部,组成16个工作组,奔赴都江堰市63所学校45个校点进行现场指导和帮扶。
经过各方协同努力,至本月23日,都江堰、彭州、崇州三个受灾较严重的市的中小学也全部实现复课。
据了解,我市采取多种办法落实教学场地:首先是建设板式房屋,保证学生上课。截至6月23日,都江堰市计划搭建活动板房121737平方米,已完成115638.7 平方米;彭州市计划搭建活动板房33714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完成;崇州市计划搭建活动板房77225平方米,已完成 72245平方米。我市不少区(市)县还根据学生数量,采取多个学校合并上课,既减少场地的选择,又可减少教师的配置。此外,有的地方还异地租赁坚固校舍复课。
三步走 一切为了书声扬
小故事
灾后,在崇州市燎原至崇德的乡间小路上,有一段时间曾经有一道特别的风景:每天早上上学和下午放学,燎原九年制学校的100多名初三学生就在老师的护送下,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地到5公里开外的崇德九年制学校去上课。为了学生的安全,老师们特别辛苦,不仅前后都安排有护卫,中间也要安置“保卫”。原来,燎原九年制学校受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校舍成了危房不能使用,老师们为了不耽误学生们学习,就联系附近的崇德九年制学校“借读”,一直到10多天以后,学生们顺利毕业。
学生说,这是他们最值得记忆的一段初中时光。
故事背后
周光荣说,灾后复课我市采取了“三步走”的办法,首先是简易型复课,一些地方将学生安置到帐篷内上课;目前正在进行的是过渡性复课,搭建了大量的临时性教室,安排学生在相对条件较好的“板房”内复课;下一步将是重建性的复课,目前正在紧张建设学校。他强调,无论哪种复课方式,都是一个目的:不耽误学生的学习,“要让琅琅读书声尽快响亮起来”。
我市还对现有教具、设施设备等,在灾区各学校之间合理调剂使用,并根据受损情况及时由市教育局及时统筹添置,为学生复课做好保障。目前,已免费提供课桌椅2000余套、作业本18000册、文具上万套。
明年九月完成学校新建
小故事
最近,锦江区教育局宣布,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区学校校舍的抗震能力,将投资5110万元将新建学校和原有教学楼的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到8度。他们将在今年暑假期间,对全区所有教学楼进行加固改造。据了解,市教育局也成立了中小学校重建面项目标准化建设办公室,负责学校新建工作,并启动“交钥匙工程”,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
按计划,全市目前拟新建校舍582万平方米,覆盖学生89.3万人,其中新建中小学校218所,新建学校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覆盖学生37.7万人;部分新建校舍367所学校,占全市中小学校的35.8%,新建面积236.9万平方米,覆盖学生约51.6万人。
故事背后
为强化中小学复课工作的领导、督查机制,市教育局实行局长全面负责,分管局长具体负责,其他副局长分别指导、联系受灾较重的区(市)县,相关处室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了具体责任。各区(市)县教育局局长为本区域中小学生复课的第一责任人,各中小学校长为本校学生复课的第一责任人。市教育局还组成20个督查工作组,包片负责,及时督促各区(市)县做好复课工作,并坚持每天通报制度。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统筹城乡教育的办法,推进灾后教育发展:坚持先急后缓、突出重点、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确保灾后部分新建学校在2009年3月1日前交付使用、新建学校在2009年9月1日前交付使用,使建成的学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能适应城市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继续组织力量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实现全市中小学心理干预满覆盖;指导重灾区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在职教师的思想工作,抽调力量对重灾区教师开展心理干预与疏导工作。
周光荣说,我市将抽调城区优秀教师于9月1日开学前赴重灾区支教,并向省教育厅积极争取支教志愿者计划,落实特设岗位计划,保证9月1日正常行课的教师数量需求;指导重灾区教育局做好在职教师的待遇保障工作,维护重灾区教师队伍稳定。我市将通过政策倾斜,举全市教育系统之力帮助重灾区克服实际困难,帮助、促进重灾区自主恢复教育教学秩序,自主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今后,我市将继续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与规划,结合实际开展中小学“下山工程”,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中小学办学水平,加大扶持薄弱学校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住时机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爱心教育和感恩教育;抓好教育品牌塑造,通过抗震救灾英雄师生的英雄事迹,塑造成都爱心之都、感恩之都,打造“中西部教育高地”,率先建设并实现西部教育“首善之区”。本报记者 周波 杨永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