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股市亏损。 中新社发 吕建设 作
调查显示,近六成股民金融资产减半,盈利者仅占4.34
%2007年10月上证综指创下6124点的高点至今,上证综指已下跌50%有余。尽管市场呼吁救市的呼声很高,但在管理层出台一些或直接或间接对市场有影响的政策后,昙花一现的效果,让股民并未看到A股未来的希望。而是不断缩水的账户让他们苦不堪言。
有调查显示,从去年1月1日起截至今年6月19日,参与调查的人群中亏损者比例达到了92.51%,盈利的投资者仅有4.34%,勉强保本的为3.15%。
在被调查的亏损的投资者中,有59.98%的人目前亏损占其金融资产的50%以上,有14.50%的人亏损占其金融资产的40%,有11.43%的人亏损占其金融资产的30%,有5.74%的人亏损占其金融资产的20%,有2.46%的人亏损占其金融资产的10%,有5.89%的人亏损占其金融资产的10%以下。
而在这些股民的“账册”中,大小非减持和基金的做空成为此次亏损的两大主因。
身心俱疲的煎熬 昨日,沪深两市双双低开,在金融、地产股反弹的推动下,两市各类个股全面反弹,上证综指一举收复2800点关口。从盘面观察,个股涨多跌少,市场呈现转强的迹象。但就是这样一涨一跌的震荡走势,使投资者对后市的判断越发艰难——是走?是留?成为难以抉择的问题。
“上周开始有不错的几次反弹机会,抛掉了一些股票,本想换股再战。但进去之后又被套住,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记者在走访某券商中原路营业部时,股民张先生如是抱怨。
而站在其身边的股民李阿姨听到张先生此话,将原本“粘着”在K线图上的视线收回来,看了看张先生说道:“股指5000点的时候,已经听着老张在叫着减仓,但是到了4000点,也没见他的仓位减轻多少。不知道损失了多少,3000点破了,市场传言底部就快出现,他又梦想着抄底,这次不知还要亏多少。”
这话说到张先生的痛处,自今年初以来,张先生那20多万元本金,现已缩水掉2/3。不停地换股,不停地割肉,结果亏损的幅度越来越大。“这个市场再跌下去大家都没信心玩了。”
相较于张先生的焦躁,大户室的魏先生显得轻松得多。“我对自己手中股票的质地很有信心,但在整个市场不好的情况下,只能看、等,而不敢轻易交易。”实际上,魏先生目前处于两难境地,要交易就必须割肉,一旦割肉,将损失几十万元的资金。“而在这样的市况下换股,赚钱就不谈了,能不能弥补亏损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现在能做的只有等待。”
当记者问及是否相信股市还会站上6000点时,很多投资者无奈地摇头。“4000点都是奢望,现在还谈什么6000点。”人群中只见几位股民如此喃喃自语。
惧怕大小非减持 在上述提到的股民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您赞成救市,您认为首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在3个选项中,对大小非解禁实行更严苛的管制措施占到了投票比例的67.97%。此外,在一段时间内停止新股发行和尽快推出股指期货分别占18.11%和13.92%。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股民确实将大小非减持看作此次市场大跌的“罪魁祸首”,大小非们超低的持股成本成为散户甚至有些机构投资者忌惮的因素。
“尽管管理层出台一些针对大小非减持的措施,发布了很多稳定市场的言论,但是大小非减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发再多的基金、公布再多的言论,都不能对市场构成实质性的利好。”股民杨怀彬说,“在那些大小非低成本,有的甚至零成本的前提下,他们很有可能不计点位地套现,中小股民根本就没有招架之力。”
近日,三一重工等上市公司的大非都承诺要自动锁定限售股,这对缓解市场的担忧情绪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仍无法完全驱除笼罩在股民心中的减持阴影,毕竟还有数量不小的小非,他们的行为的自由性将更大。
因此,杨怀彬说:“要完全杜绝大小非在股指下跌时继续抛售,我们只能指望政府的政策。”
埋怨基金做空 除了大小非减持,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机构投资者——基金,它的表现在市场下跌时也让股民非常失望。
股民曾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愤愤地说:“基金是我们的敌人,很多关键点位都是在基金疯狂抛盘下破掉的。”
而对于基金近期遭遇的大量赎回,基民王女士说:“股票市场如何发展,还要看我们自己。如果大家都在继续杀跌,卖出自己赔钱的基金,基金也只能继续卖出股票凑上足够的现金,这样就会造成越跌越卖,越卖越跌的恶性循环。”
这样的观点遭到了很多股民甚至机构投资者的反对。曾立认为,基金大量赎回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绝大多数基民止损点在20%,而现在许多基金亏损均在40%以上。“基民不像股民,股民可以通过波段操作降低成本,而基民亏损了,让他们怎么去等待解套,惟一解套的方法只有赎回。”
而一位券商分析师人士则对记者表示,机构投资者和市场正在进行一种非正常的博弈。目前的中国市场缺乏合格的机构投资者,现有的部分机构投资者为了某些排名,在行情下滑时,大举做空,造成的结果却是促使行情继续恶化。而行情的压力造成基民大量赎回,其结果又是基金的大量抛售,这样的恶性循环成为市场信心持续下滑的主要动力。(记者宋璇) (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