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大盘点位下跌,不少股票都跌破了其首发或增发价格。以近一年来股价运行的最低价与IPO价格相比,曾跌破发行价的A股股票数量为29只,占IPO总数的22.3%。
如果新股跌破发行价这一现象继续蔓延,投资者申购新股的热情将大为下降。
随着部分机构投资者淡出股市,市场人气的恢复有待时日。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开放正进入深水区。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大小非解禁压力增大,股票供求关系出现了暂时失衡,市场波动性增加,因此全力维护市场稳定是监管层反复强调的重中之重。而新股频频破发,对于维护市场稳定是不利的。
在宏观调控紧缩的背景下,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增加,如果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无疑将影响我国众多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进而削弱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对A股市场的估值预期产生向下的抑制作用。今年上半年,两市58家企业IPO融资总额达898.42亿元,与去年上半年的1233亿元相比,融资额下降27%。
新股破发,使得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更加迫切。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虽然发行PE的最高值由98倍降为43倍,最低值由10倍降到了6倍,但摊薄的IPO发行平均市盈率中值为29.32倍,比去年同期的28.59倍提高了2.5%,这表明新股发行定价过高仍是制约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进一步完善询价制度,不仅仅要提高小额资金中签率,还要提高中小投资者对股票的定价权。正是由于众多机构投资者对某些首发股票定价虚高,并在二级市场肆意炒作,才导致中小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市场“三公”理念受到了质疑。
回顾历史,A股的上一个新低是中国股市在经历了四年阴跌后,上证指数在2005年6月6日11点03分创出的998.23点。据统计,当时跌破IPO价格的股票有40只,占了同期IPO数的55%。其中,有10只股票跌破发行价幅度超过30%以上,个别个股破发的幅度甚至高达65%,股市的融资功能受到了严重抑制,市场信心跌入谷底。虽然2005年6月6日到2006年6月7日,上证指数涨幅达66%,但在这轮行情真正启动前,股市在千点附近盘整震荡了6个月。或许历史终会重演,但谁也不能肯定会重演的是哪一段。
(责任编辑: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