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华英才半月刊 > 最新消息

林毅夫:传奇的背后

  第二篇

  提要:

  林毅夫为何放弃在台湾的“大好前途”冒险来到大陆?为何不愿留在美国与妻儿过舒适的生活?又为何要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背后,又有怎样的人生选择?

  提语:

  董文俊发现,林毅夫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但想的是整个中国的事情,台湾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小舞台,大陆才是一个更大的舞台。

  大标题:林毅夫:传奇的背后

  文/本刊记者 康棵

  林毅夫,无疑是中国经济学界最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人物。这些传奇,大部分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但实际上,由于惯有的低调,林毅夫本人几乎从未在公开场合谈起过自己的经历,以至于很难找到这些传奇的详细缘由,对于外界来说,仍有不少的“费解之处”。

  不过,在北京大学原经济学院副院长董文俊教授的家中,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采访,我们终于了解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林毅夫,他的传奇经历从何而起,也有了比较明晰的答案。

  小标题:“经济系又没什么情报” 北大的包容精神接纳了林毅夫

  1979年,林毅夫回大陆的那一年,董文俊正担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副主任。有一天,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张龙翔找到经济系主任、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说有一个从台湾来的学生想到北大读经济,现在人已经到北京了,在招待所里住着等消息。这个学生,就是林毅夫,那时的名字,还是林正义。

  对于是否收下这个“来历不明”的学生,陈教授也觉得需要谨慎起见,便把董文俊请到家中商量,而商量的结果,则是由董文俊出面,先去和林毅夫谈一谈。

  谈话的地点是位于西直门的一家招待所。初次接触,董文俊对这个二十六七岁年轻人颇有好感,两人长谈了一下午。

  “通过谈话,可以发现,他是个有理想、有上进心的年轻人;而且讲话很有分寸,认真而严谨,是个想搞事业的人,不像是有什么特殊目的。”董文俊回忆说。所以,虽然对林毅林的身世已经有所了解,回来开会向校领导汇报时,他还是提出可以收下这个学生。

  随后,北大的校领导和经济系又商议了几次,虽然思维方式不乏那个时代的特色,却体现了北大“兼容并蓄”的传统。

  “当时我们分析,收下他,最坏的结果,是最后发现他是个特务,可经济系又没有什么情报。”董文俊说。他当时表态,即使他有别的目的,相信我们也可以改变他。况且,在接触中,并没有发现任何这方面的可能性。

  就这样,到1980年,林正义进入了北大经济系。为了安全起见,他改名为林毅夫,对外宣称是来自新加坡的华侨。当时,即使在北大,知道林毅夫真正来历的只有几个人而已。

  将近30年后,董文俊回想起这件往事时说,“林毅夫很幸运,能够找到北大。正是北大的包容精神,接纳了林毅夫。他当时没有考试,就被录取了。”

  不过,林毅夫到北大后,还是受到一些特殊照顾――在教职工宿舍,给他安排了一个单间。

  小标题:偶遇舒尔茨 “想不到北京大学有林毅夫这样优秀的学生”

  林毅夫当时主攻政治经济学,导师是张友仁教授。他的学习很用功,业余时间就是读英语、看书。董文俊是他不多的几人熟人之一,所以,周末的时间,也多是到董家做客吃饭渡过。

  1981年秋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来北京大学讲课,这次活动,意外地成为林毅夫人生的一个关键点,他受到舒尔茨的青睐,得以赴芝加哥大学学习,为他后来在国际经济界产生影响奠定了基础。

  谈起这段往事,董文俊也兴趣盎然,讲述了此过程中的不少细节。

  舒尔茨到北大,学校让董文俊负责接待安排工作,而首要大事,则是找一个合适的翻译。

  他回忆说,当时,先找的是一位从北外毕业的研究生,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原因是这位研究生并不懂经济,专业词汇翻译不出来。“我就想到了林毅夫,因为他英文好,也学过西方经济学,所以我就想到让他试一试。”

  舒尔茨的讲课最初安排在当时教学楼的一个教室里,可容纳一百多人左右,但是,闻讯而来的人不但拥满了整个教室,连楼道里都满是人。一看这种情形,董文俊赶紧找到学校后勤的人,将场地搬到办公礼堂。

  “当时,几百个人都急急忙忙地从一教往办公礼堂赶,真称得上是北大一景。”

  讲课开始时,可容纳800多人的办公礼堂也坐满了,舞台上也坐着人。讲课的效果非常之好,舒尔茨也兴奋不已,其中,林毅夫的翻译功力起了重要作用。

  舒尔茨回国后,给北京大学来了一封信,信中说,想不到北京大学有林毅夫这样优秀的学生,英文与西方经济学都这么好,他愿意录取林毅夫来芝加哥大学读博士,不用考试,而且还为他提供全额奖学金。而且,希望北大能尽早让他过来。

  对于当时国内的学生,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也让经济系着实犯了难。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林毅夫的身份特殊,另一方面他还没有从北大毕业,放他去留学是否合适呢?

  这一次,又是北大给了他机会。

  经济系与学校的领导商量之后,觉得这个机会对于林毅夫而言非常难得,不能因为一些顾虑而耽误了一个人才的成长。当学校把这个消息通知林毅夫的时候,他深感意外,也很高兴。

  小标题:大舞台 “两岸统一之后,需要既懂台湾经济,也懂大陆经济的人”

  1982年,林毅夫去了芝加哥大学,师承舒尔茨。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到耶鲁大学读了博士后。

  林毅夫是一个做起学问来就全身心投入的人,很少讲究生活品质。1985年,董文俊的太太出差到美国,好久不见,发现林毅夫比在国内时瘦了不少。好在,当时林毅夫的太太和一双儿女也到了美国,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而林毅夫决定暂时留在美国读博士后时,也曾有人担心,他是否还愿意回来?但董文俊从来没怀疑过:如果他的目的是在美国生活,就不会冒险来大陆了。

  董文俊与林毅夫可谓亦师亦友,多年的接触,令他们私人关系也非常密切,可以说是无所不谈。对于林毅夫近30年前泅水到大陆的原因,其实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已经谈过。

  当时,林毅夫说,两岸统一之后,需要既懂台湾经济,也懂大陆经济的人,而他愿意做这样的一个人。

  在董文俊看来,这并不是在说大话。在台湾,林毅夫的所学专业也是经济方面,又当选过“台湾十大青年”,是青年人中的皎皎者,可谓前途广大;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北大经济系,则是刚刚成立不久,连教材都很缺乏,所谓经济学,也大多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但林毅夫却学得津津有味。

  通过在北大的学习,林毅夫对国内经济也有了一定了解,产生了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想法。董文俊认为,这才是他很高兴去芝加哥大学学习的原因,而并非向往美国的生活。“要去美国,他在台湾更方便。”

  在接触中,董文俊发现,林毅夫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但想的是整个中国的事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到他的一位历史老师的影响,而研究经济,就要解决整个中国的问题。台湾对于他来说,只是一个小舞台,大陆才是一个更大的舞台。

  但在1988年林毅夫预定回国的前两个月,却与国内断了联系,这令董文俊也紧张起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收到林毅夫告知已经登机的电报,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后来才知道,林毅夫回国,也有一段风波。由于自己身份特殊,加之1984年作家江南被暗杀案件的影响,在美国期间,林毅夫一直有意保持低调。但在其准备回国前,还是发现周围的气氛有些“异样”,不得不谨慎小心,停止了与国内的联系,以免暴露身份,暗中准备回国的事情。直到在机场拿到了登机牌,才给董文俊发了封电报。

  小标题:不舍北大 林毅夫个子高,一下窜上墙头,张望了一番后说,这地方好,够大

  回国后,林毅夫还是希望回北大工作,不需要别的条件,只希望给他提供一套住房。

  但在80年代,房子可是大学机构中最稀缺的资源。为了林毅夫回北大的事情,董文俊四下奔波,还专门跑到校党委书记那里要房。书记两手一摊:实在没房。

  此时,恰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润生的盛情邀请,以研究农业经济见长的林毅夫便在那里正式开始了他的学者之路。

  在当时的国内经济学界,林毅夫虽然只是一个新人,但已经有了一些名气。在他准备博士论文期间,曾几次回国进行调研,深入到许多地方的基层农村。他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博士论文,在答辩时,宣读完后即引得评委们起立鼓掌,表示祝贺。回国之后,还不时有国外的大学邀请他去讲课。

  虽然暂别燕园,林毅夫却对有一天能再回北大念念不忘。其实,在他回国后不久,就曾有过一次机会。

  同在1988年,在别人的提议下,董文俊产生了在经济系下办一个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想法,这样,一些留居海外的经济学者,就可以更方便地回国讲学。当时北大校长丁石孙先生很赞成这个想法,董文俊第一个想到的人选,就是林毅夫,“他在国外的学术圈有影响力,还能弄来资金。”

  就在研究中心筹办时,“八九风波”爆发,计划不得不搁浅,而且一搁就是几年,直到1992年两个人的一次偶遇。

  那年初夏,董文俊受邀去美国考察,在机场,发现林毅夫也要乘坐同一班飞机,去洛杉矶讲课。两人把座位调到一起,一路上又提起了经济研究中心这个话题。

  当时,南巡讲话已经发表,国内的学术风气有所改观,建立这样一个中心已经没有多少障碍。在10几个小时的行程中,两人越说就越兴奋,颇有“指点江山的书生意气”,认为这个中心应该成为国内学术水平的最高机构,甚至有一日能培养出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经过这次“飞行谈话”,加上后来又得到了当时北大校长吴树青的支持,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方案算是再一次启动。当时商定,要招集一批有志于回国效力的青年经济学者作为骨干。

  回来之后,筹备工作就开始进行。还成立了个五人筹备小组,包括林毅夫、董文俊、易纲、张维迎,和当时的一位副校长梁祝。

  找房子又成了个大事,董文俊对学校比较熟悉,通过学校的基建部门找了几处地方,最后相中了一座废弃的三进老式宅院。这里以前是一座格格府,房屋已经破旧不堪。两人去看的时候,林毅夫个子高,一下窜上墙头,张望了一番后说,这地方好,够大。

  1994年的时候,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宣告成立,赞助都是林毅夫找来的――翻修房子的钱来自台湾,其他最初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福特基金会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时的第一批骨干,又加入了周其仁等人,一共有七八个。

  当时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远不如今天风光。董文俊管了一年多账,“每笔钱都得精打细算”,林毅夫还不时拿自己的钱补贴中心的运营。

  而在“格格府”还未重新翻修好之前,一年多的时间,林毅夫他们先是挤在一间租来的办公室,后来地方稍大些,也不过两间。

  但后来,北大又成立了光华管理学院,由厉以宁主持,让董文俊过去当副主任,“厉老师是我的老师,不得不去”,董文俊便逐渐脱离了经济研究中心的事务。

  此后,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声名渐响,而林毅夫也走上了中国经济界的核心位置。

  “作为老师,也是朋友,我对他的每一个进步都由衷高兴。” 谈起和林毅夫的交往,董文俊说,“他的成功不仅来自学识,也来自他宽厚人人品。中心之所以团结起这么多的学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人格魅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孟翔)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林毅夫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