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出租车司机、医生、律师、董事长、农民工、学生……地震灾情发生后,他们出现在灾区各个角落,有着同一个名字:志愿者。
从“5·12”地震后,成千上万的志愿者涌向四川灾区,面对地震大考,他们获得复杂的感受,同时也迅速成长、成熟;他们以行动震撼国人心灵,同时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本报记者 刘若辰 殷旭
集结:“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
一顶头灯、一把铁锹、一个千斤顶,还穿着一身军绿色衣服,管保国站在成都共青团市委门口的时候,一身打扮很像个专业救援人员;一手拿着一个自带的干粮饼子,一边肩上还扛着救灾物资,在物流中心运送物资的管保国又成了搬运工人。“我河南老管来,让干什么干什么。”管保国拍着胸脯说。
虽然不是第一个到达灾区的,他却是第一时间就出发的。这个单枪匹马的河南汉子,带着干粮,转了5趟汽车,5月16日才找到成都团市委。“这个河南老乡嗓门洪亮,一身力气,被我们编入了运送救灾物资的"突击队"。”团市委负责人之一谭洪伟介绍。
成都建筑行业的曹华伟也是志愿者之一。5月13日,他组织自己手下几十个工人,带着简单的工具和干粮,组成一支小队伍,奔赴都江堰帮助救援伤者。第二天,当怀孕3个月的妻子看到推门进来的曹华伟,有点儿诧异:“不是叫我好好照顾自己,怎么就回来了?”曹华伟匆匆进屋拿了钱,匆匆出门,留给还没回过神的妻子一句话:“我们救人不专业,我去干点别的。”
原来,他的队伍没有专业设备,救人效率不高,为了给救援大军让出通道,他迅速撤离了一线。回到成都后,他立刻从广安、内江等地调运了51吨灾区人民最紧缺的蔬菜,交给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调配。同时,曹华伟带着工人加入团市委组织的志愿者队伍。
“今天,我们都是汶川人!”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迅速集结成都,前往各灾区。
“我们一方面广泛接受志愿者报名;另一方面迅速选拔和组织抢险救灾所急需的专业人才。”谭洪伟说,团市委将前来报名的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进行筛选,统一发证、统一编号、统一建立数据库,然后分编成“精英队”、“突击队”等不同职责的队伍,分赴十几个重灾区。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灾后连续一个星期,志愿者的歌声几乎每晚都在火车站回荡。各地志愿者为了运送救灾物资几乎都不眠不休,累了,就用歌声驱走疲劳,还用四川话互喊“雄起”。辽宁志愿者刘大伟说,每个队都比着干,虽然当时每天只能就地躺两三个小时,却没谁叫过苦。
而在灾区的任何的一个地方,甚至那些需要徒步才能进入的地方,都会看到志愿者,大量的志愿者,在搜救幸存者、搬运物资、搭建帐篷板房、安抚灾区群众……
据近日四川团省委的调查数据显示,已有137万余人次的志愿者队伍涌向灾区。他们以行动震撼国人心灵的同时,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这些志愿者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温柔的心”。
成长:“80后”让人刮目相看
汶川杂古脑河边,军绿色的帐篷支起了一所帐篷小学,50多个孩子都知道,是这位“云朵里来的美女老师”陪伴他们重拾读书梦想。
美女老师叫李卓,1987年出生,是成都某房地产公司老总。地震当天晚上8点,她就购置了满车的矿泉水和蛋糕面包,奔赴重灾区都江堰。此后的半个月,她跑遍了都江堰、绵阳、广元和映秀等重灾区,自己买水、买食物、订帐篷,租大货车亲自运送。
6月1日凌晨,她搭上运送救灾物资的车,向汶川出发。6月3日,她开始了当志愿者老师的特殊生涯。在汶川克枯乡帐篷小学里,她作为惟一的老师发表讲话,孩子们从来没有在现场听过这么标准的普通话。在这所帐篷小学,她一人坚守至今。
捐款、献血、争当志愿者……在抗震救灾活动中,“80后”的表现尤其活跃。据彭州市团市委青工部负责人透露,仅在彭州团市委接待处留名的志愿者就已超过1.5万人,“80后”人数过万。
面对灾难,“80后”的责任和担当让人刮目相看。“我们去当志愿者多半不留名。”1985年出生的余佳是个护士,她所在的救灾小团队共有30多人,且都有一定的护理和防疫基础知识。他们每到一处几人一组,为当地灾民喷洒消毒药水。“之前彼此不都认识,大家上网联络到一起。”余佳说,平时她们这些女孩都没干过重体力活,但这次背着25公斤的药水走几个小时山路,肩膀磨破了,都没人吭声。
27岁的上海女孩彭洁是一名年轻心理咨询师,5月20日,她第一次到四川。此后的半个月里,她和她的心理救援队深入到德阳、绵阳等重灾区为孩子们进行灾后心理辅导。回到上海后,原本活泼、自信的她沉默了:“我始终忘不了孩子们的眼神,他们还需要更长久的陪伴。”她开始重新学习灾后心理重建的课程,计划重返四川。
经过灾难的洗礼,“80后”志愿者在获得复杂感受的同时,也迅速成长、成熟。
“我希望能够获得由政府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可以长期留在灾区支援建设。”吉林大学博物馆系研究生宋陵宇说,他更希望能够发挥自身所长,长期服务灾区。
他的心愿有望实现。共青团中央的志愿者招募计划已经展开,将分别组织招募专家级、专业类、普通型三类志愿者,参与地震灾区重建不同阶段、不同需要的服务。此外,团中央还将广泛建立志愿者服务站,组织对口包片救灾帮扶,做好医疗、心理康复、执教、助残、抢险救灾等志愿服务骨干队伍的建设和派遣工作。
6月20日,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办也紧急增招了1090名志愿者,优先选用灾区急需的心理学、建筑学、医学、教育学类专业志愿者,分赴四川、甘肃、重庆等地震灾区开展为期1年的灾后重建志愿服务。
“长跑”:爱心和专业都需要
在近期中国志愿者网与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一项志愿服务调查中,近万名职场人参与了调查,超过99%的职场人想到一线成为灾后重建志愿者,大部分希望成为灾区支教、充当心理援助志愿者以及其他重建人员。“红十字会仍需要大量志愿者,需要长期的统筹安排。”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中心主任于建玮提醒志愿者,未来的志愿工作需要做好长期艰辛的准备,且更需要专业的志愿者。志愿者,还应是个“智”愿者。
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各种NGO(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成为专业志愿者队伍中的主要力量。
5月13日,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便紧急动员各地志愿者,但会长杨欣很清楚:救人肯定不是环保组织的强项,利用已有的组织和管理经验帮助灾区开展灾后重建,才是未来的重点。
果然,彭州白水河自然保护区第一个找上门来。他们知道,这个民间组织有建设中国第一个民间环境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经验,因此,如何搭建可使用20-30年的活动板房保护站,“绿色江河”最专业。而这也成为“绿色江河”近期灾后援助工作的重点,杨欣的初步构思是: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比如原来的危房推倒后,依然可以利用其防水、防潮设施,以尽量减少对当地的影响。
“我们的特长是山地环境建设保护。”杨欣告诉记者,待进入各山区的道路情况好转后,“绿色江河”会根据政府的整体规划,深入山区考察,然后设计环境保护计划。“灾后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会拿出3年、5年甚至更长久的规划。”
各地团组织、志愿者协会等纷纷推出志愿服务灾区的长期计划。团省委组织的第一批四川省12355心理援助专业志愿团共17名成员,也已分成5组分赴什邡、绵竹、北川、平武和安县,协助当地招募组建并培训灾区12355心理援助专业志愿者队伍。中国心理学会等单位的心理救助计划更长达20年。
灾后重建,一场需要爱心和专业的“志愿长跑”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