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新华调查:各方援手令3000年羌族文化绝地重生

  新华网成都6月27日电(记者周正平、熊争艳、海明威)近20名国内知名民族、民间文化专家25日来到四川地震灾区,商讨制订羌族文化的抢救方案。

  这是温家宝总理震后提出保护古老羌文化遗产这一课题后,政府和社会各界迅速采取的抢救羌族文化的行动之一。


  云朵中的民族遭受浩劫

  羌族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民族之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就写到了羌族,是甲骨文中有记载、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唯一一个民族。

  5·12大地震前夕,羌族有30余万人口,其中80%以上聚居在四川省北川、茂县、汶川等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陡峭山坡上,因此,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他们居住在石头砌成的平顶房里,屋外部用白色的颜料描画几何图案作装饰。每个寨子边,都建有高耸的塔楼,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羌民们身穿色彩艳丽的长袍,头缠白色的头巾,腰系彩色绸带,以牧羊、种植玉米和樱桃、杏等为生。

  汶川大地震使大部分羌族主要聚居地成为重灾区,云朵中的民族经历了一场浩劫。四川省民政厅的数据显示,此次地震中有3万多羌族人死亡。

  记者日前来到汶川县龙溪乡采访。龙溪因纯正的民族遗存而被誉为羌文化的“标本”,但地震将这个羌族聚居村落夷为平地,并诱发严重的山体灾害,全乡4000多名羌族乡亲不得不整体迁移,全乡成为无人地带。

  今年90岁的羌族老人余武秀现在迁移到20多公里外的锦虒镇板桥安置点。她告诉记者,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那片高地,离开了世世代代佑护羌人的神灵,心里无比痛苦,经常在帐篷里哭泣。

  羌族文化受到重创

  “地震使羌民族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告诉记者。大地震中,北川和茂县两个羌族博物馆一个完全被毁,另一个全部垮塌,仅北川就有400多件珍贵实物和大量普查资料被掩埋在废墟下;汶川县最大、最古老的羌寨萝卜寨所有房屋坍塌;北川、茂县、理县上百座极富羌族特色的民居、碉楼、桥梁化为乌有……

  “地震不仅让羌族灾区失去了重要的羌族史料,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活体记载——人。”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羌族人侯斌说。

  没有文字的羌族,文化的传承和祭祀依靠被称为“释比”的人来完成。“释比”是羌族宗教仪式的执行者和通晓羌族历史和传说的说唱艺人。在汶川大地震中,有40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和学者失去了生命。

  “羌族文化靠口口相传,熟知羌族技艺的传人遇难可能就意味着很多重要的文化因子从此"断了香火"。”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说。

  龙溪乡是羌族聚居区中“释比”最多的地方,乡干部周光辉说,龙溪乡本有10多位“释比”,但4人在大地震中遇难,没有“释比”用唱经的方法口头传播历史,要完整地保留古老的羌文化绝无可能。

  周光辉还担心,与民居特色、山地生活习俗、原始崇拜相结合的羌族文化,会随着震后羌族人口的整体迁移受到损害。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也表示担心:“地震后受灾群众大规模迁徙他处,会损害羌族文化载体。”

  以举国之力拯救羌族文化

  专家认为,人们对羌族文化遭受重创的关注,将使这个历经千年沧桑的民族获得绝地重生的机会。

  “这次地震后,温家宝总理提出一定要抢救保护好羌族文化,这使我们相信这次抢救羌族文化行动一定会成为今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标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孙宏开说。

  目前,以举国之力拯救羌族文化的大行动,正在羌族聚居地区全面展开。震后不久,文化部立即启动羌族重灾区文化保护行动,将尽快确定保护区的范围,并从语言、文化传承人、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收藏展示等多角度进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立体式”保护。

  6月初,四川省文化厅提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初步重建方案》,指出羌族保护区将保持羌族原有的建筑风貌、民风习俗、祭祀礼仪,体现羌族文化的原生态环境和地质结构特点。《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大纲》,勾勒了未来3年中国抢救“云朵中的民族”的蓝图。

  民间方面的努力也在全力展开。冯骥才日前率历史学家、羌族文化学者、古建筑专家、民俗学家等10余人赴北川,评估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的损失,研究“地震博物馆”选址等问题,并在成都设立“紧急抢救羌族文化基地”。

  他们撰写的一本名为《羌族文化读本》的书将在一个月之内完成。冯骥才说,该书将包括羌族习俗、歌曲、舞蹈等内容,要让羌族文化进学校、进课堂,使孩子们认识、了解自己的文化。

  “大家能够以一种冷静、客观、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此次羌族文化的抢救,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观念,能够为抢救保护工作奠定很好的基础。”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说。

  尽管自家的碉楼已是一片废墟,但龙溪乡最年轻的“释比”、26岁的余正国说:“羌人的孩子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我们三千年的文化一定能活下去,活得更好。”
(责任编辑:黄成勋)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