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工人日报

关注我们的生态(3):湿地进退

  如果我们翻开世界历史,就会发现许多文化、文明圣地发源于湿地。

  人类的启蒙时期,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逐水草而居”。古老的河流、湖泊,神秘的沼泽、海滨,风吹稻香的水田、池塘……氤氲丰饶的“生命的摇篮”赋予大地勃勃生机。


  没有健康的湿地,就没有健康的人类。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但也是目前受到威胁最大、全球退化最快的生态系统。

  保护“地球之肾”,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珍爱“地球之肾”,就是珍爱生命的栖息地。 ——题记

  4月底的扎龙,虽是早春气象,柳树刚刚冒出嫩黄的柳眉,草丛尚未返青,但天空中已见丹顶鹤轻轻飞过,惊鸿一瞥悄然勾起的是“楚楚玄裳映缟衣,衣身渐见丹顶微”的诗情画意。

  “几天前,这里刚刚补给过1亿立方米的水。”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李长友站在水库开闸处,指着一望无垠的湿地说。

  原来,引自嫩江的水渠,每年春天都会缓缓地流入扎龙湿地。从2002年首开全国湿地人工生态补水的先河以来,这里总共补给水量达6亿多立方米。

  脱胎于松嫩大湖的扎龙湿地,历史上水源丰富,后来由于上游过度开发,来水断流。上世纪90年代末,丹顶鹤渴了;本世纪初,扎龙湿地着火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人工补水来保护它。”

  有了水的滋润,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栖息繁殖地正在摆脱干涸萎缩的危机。

  从高山之颠到大海之滨,从生态补水到退田还湖,都见证着一个湿地大国积极履行公约,抢救保护湿地的坚定信念和铿锵脚步。

  扎龙人家

  近20年来,李长友有过四次坐直升机的经历,每一次在上空俯视扎龙湿地,内心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这块湿地能保护多久?能否成为丹顶鹤永久的栖息地?”

  扎龙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湿地保护区之一,始建于1979年,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是乌裕尔河下游形成的大片永久性淡水沼泽地。保护之初,面积仅为4.2万公顷,1982年扩大到21万公顷。

  得益于近30年的持续保护,这片芦苇丛生的湿地有幸一次次存活下来,成为“鹤的天堂,鸟的乐园”。

  自称“湿地保护的一名志愿者”的李长友骄傲地告诉记者:全世界共有15种鹤类,中国有9种,扎龙湿地就有6种,特别是丹顶鹤,全世界现存野生丹顶鹤2000余只,这里就有500多只。同时还有35种重点保护鸟类在此栖息繁衍。

  因此,当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举世瞩目的扎龙湿地便获得第一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光荣。

  扎龙湿地的保护之旅,凝结着两代职工的心血和奉献。

  记者见到湿地驯养繁育中心主任徐建峰的时候,他刚从野外归来,皮肤粗糙黝黑,嘴唇上起着火泡。“刚刚救助了一只野生丹顶鹤,正在隔离场抽血清,检查有没有携带禽流感。”

  41岁的徐建峰走上湿地保护岗位已有11个年头,在他眼里,丹顶鹤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小鹤生病了,一住几天不回家,请医生专家会诊,成天成宿地照顾鹤。丹顶鹤已经稀少,救助一只,就壮大一只;繁育孵化一只,就多一只。

  去年4月,扎龙遭遇沙尘暴,半夜12点,他还来回奔波170公里把救助回来的一只丹顶鹤送回保护区。

  徐建峰是扎龙湿地保护区的第二代职工,他接手的是父亲递过来的“接力棒”。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徐建峰1984年初中毕业后,曾经在这里给父亲当助手。有一次,他喂鹤的时候,鹤啄伤了他的左眼角。父亲走过来第一句话就问:“你打没打它?”面对父亲的责问,年轻的徐建峰一气之下离开了这里。

  父亲徐铁林是第一代养鹤人,把一生精力都奉献给了这片珍贵的湿地。如今退休在家的父亲,依然对湿地和湿地上的精灵魂牵梦绕。每当春天丹顶鹤归来,他也会跟老伴一起回到乡下的土房子,听听熟悉的鹤鸣。

  回忆起过去的时光,徐大爷说:“1975年,扎龙来了一支丹顶鹤调查队,因为我对地形熟悉,便派去给调查队划船。第二年就成了湿地的一名生态观察员,观察丹顶鹤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小鹤从出壳到飞多少天。”

  徐大爷起初并不懂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但却牢牢记住了调查队一位鸟类专家的话,“一枚鹤蛋能换两辆小轿车”。

  “后来开始研究鹤类繁殖。小鹤孵化的温度不够,在我的肚子上养了18天。”

  多年后,徐建峰重新选择回到湿地保护区的时候,已经完全能够理解父亲爱鹤远胜孩子的感情。

  他给鹤取名字,像叫孩子一样亲切地叫着“白脖子”,“歪爪子”,“小短腿”,它们也会顺着他的声音寻找着、回应着;

  孵化的时候就像“搞胎教”,不断地向鹤发出声音,让它熟悉他,识别他,建立“亲子关系”;

  繁育中心的同事们开玩笑地说,“徐建峰比一台定位系统还灵”,原来,每年观测鹤巢的时候,有时用定位系统都找不到,就靠徐建峰两条腿跑出的经验;

  他还教新进来的年轻人怎样判断鹤的年龄,“2岁以前的丹顶鹤丹顶不红,3岁开始才红……”

  在一起探讨湿地保护经验,徐建峰也常常和父亲交流人生的感悟。“什么是"出息",有工作,有爱心的人就有"出息"。爸爸,您有一个"出息"的儿子,虽然我没有别人羡慕的一切,但我从事的工作却是在为后代留下资本。”

  这几年,扎龙开展起了生态旅游,放飞人工孵化的丹顶鹤,目的是要告诉人们湿地的重要性。

  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和游客“我没有白来,知道了什么叫"地球之肾”的留言,李长友幽默地说:“不重视生态教育,即便设一个"加强团"也守不住湿地。”

  穿越扎龙湿地的一条公路——绥分河到满洲里的301国道,正是当年生态教育欠缺,湿地保护意识落后留下的一道疤痕。2003年,作为湿地大省,黑龙江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湿地保护条例。而酝酿已久的扎龙保护区条例也已列入了该省立法计划。

  “现在各地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还为时不晚,不过,一些地方打着保护性开发的旗帜,总想着开发利用湿地。”李长友,这位从事湿地保护工作近20年的专家型官员坦言“压力很大”。虽然他赶上了中国湿地保护的好时光,但湿地萎缩的速度远远超出想象。

  近20年来,他有过四次坐直升机观测扎龙湿地的经历,每一次在上空俯视扎龙湿地,内心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这块湿地能保护多久?能否成为丹顶鹤永久的栖息地?”

  李长友忧心忡忡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诸多湿地普遍面临的问题,保护核心区的居民什么时候能彻底退出去?

  “村庄变鸟岛”是扎龙湿地保护的理想与愿景。根本性的保护思路就是“水要进来,人要出去”。前者就是建立一个长效的放水补给机制,平均每年大约需要2.6亿立方米的水,才能保证生态平衡;后者就是核心区移民。现在,扎龙保护区居民有2.9万人,核心区有13个自然村5400多人。这些居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吃“湿地”。

  “如果丹顶鹤会说话,它说的比我好。”李长友缓慢地说:“人可以退,但丹顶鹤已经没有地方可退了。如果实现移民,给鹤一个安静的芦苇丛安家筑巢,将核心区7万公顷最终实现无人定居,扎龙湿地的保护将还人类一个惊喜……”

  进退取舍

  “进”与“退”是湿地保护与恢复的一个关键词。是继续放纵贪婪,还是坚决控制欲望,何去何从,体现着一个湿地大国在保护和恢复湿地上的有力与无力,承诺和承担。

  凝望过往的足迹,人类挺进湿地深处的脚步已经走得太远太远。

  “爱护湿地就是爱护人类的未来”——这是人类用巨大的教训和损失换来的深刻认识。

  在上世纪70年代《湿地公约》诞生之前,关于“什么是湿地”,“湿地的价值”,鲜有清晰的概念。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湿地公约》里详细描述的湿地,曾经被当成光怪陆离的“荒地”“荒滩”“荒原”。

  于是,当开垦和征服成为唯一的选择,湿地便进入了噩梦时代。

  据估算,截至20世纪70年代末,地球上已经消失了近一半的湿地。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没了湖边草。”中国曾是一个湿地大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数字显示,历史上中国的湿地总面积达到657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7%。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纵横交错的湿地密布广袤的中国大地。

  2003年结束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却显示,中国单块面积大于100公顷的自然湿地总面积仅为362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3.77%,远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此外,还有许多湿地面临着严重退化的危险。

  以湿地大省黑龙江为例,建国初期沼泽湿地约600余万公顷,现在只剩150余万公顷,开垦了四分之三。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湖、围海、造田使长江中下游地区丧失湖泊1.2万平方公里;洞庭湖和鄱阳湖因农业开发缩小三分之一……

  湿地是退化最快的生态系统。

  2005年11月,第九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公布的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湿地的退化和减小比其他生态系统快得多。

  湿地恰恰又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它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可以储存过量的降水,然后均匀地把径流放出以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同时能过滤和净化淡水。中国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吨,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北京市大量的实验证明,五类恶劣水质流入湿地后,流出时被净化为三类以上水质;

  ——它是“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中国湿地孕育着2200多种野生植物和1770多种野生动物,仅鸟类就达271种之多。

  ——它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占陆地面积不到4%的泥炭湿地就储存了5400亿吨。中国沼泽湿地碳储量达到47亿吨,仅若尔盖高原湿地就有19亿吨。而如果不能理智利用这些泥炭地,它所储存的碳就会很容易向大气释放,加速全球变暖。

  ——它还是防止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的底线。

  荒漠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往往首先从湿地的丧失开始,一旦突破这道防线,沙尘和盐泽就会毫无遮拦地向人居环境加速推进。人类历史进程表明,过度开发利用湿地,过度进军湿地腹地,已经使无数充满诗意的栖居地埋在了漫漫黄沙之下。

  专家们普遍指出: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就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湿地面积的锐减密切相关。

  湿地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如果换成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货币语言,也许更能重新发现和认识湿地的重要性。

  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10多年前,10位诺贝尔获奖者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活动为环境宝贵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

  振聋发聩的呼吁,让全世界警醒。

  更值得警醒的是,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十大生态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威胁、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和酸沉降及热带雨林危机,都与湿地萎缩和功能下降有关。

  留给地球的最后水滴,会不会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加快湿地保护的脚步,全球刻不容缓,中国刻不容缓。

  毫无疑问,“进”与“退”是湿地保护与恢复的一个关键词。是继续放纵贪婪,还是坚决控制欲望,何去何从,今天已别无选择;何去何从,体现着一个湿地大国在保护和恢复湿地上的有力与无力,承诺和承担。

  沧海桑田

  当丹顶鹤在东北平原的芦苇丛幸福地筑巢,当斑头雁在青藏高原上洒脱地扬起翅膀,当黑颈鹤在若尔盖高原优雅地散步……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温地保护面貌的巨变。

  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无疑是中国保护湿地进程中的分水岭。

  中国湿地保护翻开了新的伟大的一页,越来越多的湿地进入抢救性恢复的视线。

  4月初的洪湖,尚在枯水期,偌大的湖面上,随处可见刚刚冒出头的芦苇和荷叶。

  记者乘座简陋的机动船前往柴湖保护站的一路上,虽然不见“浪打浪”的美丽风光,但飘来荡去的浮生水草,却让人领略了洪湖波心别样的清澈与柔媚。

  同行的洪湖湿地保护区工程师卢山,顺手往空的矿泉水瓶子里灌上了洪湖水,轻轻摇晃着说:“看,和矿泉水一样清吧。”

  他愉快地告诉记者,洪湖水已经从过去的劣五类水质恢复到今天的二类水质,水草覆盖率也已恢复到50%。今年2月2日,洪湖还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

  很难想象,2003年的时候,洪湖还是“寸草不生”的模样。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呀,早上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呀么鱼满舱啊”——一曲《洪湖水》让红色革命根据地和鱼米之乡洪湖名响四方。

  上世纪90年代,抱着发展经济的热望,“洪湖”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王牌”。一时间,洪湖变成了养殖业的天堂。密密麻麻的竹竿,纵横交错的围网,把洪湖分隔得支离破碎。“迷魂阵”、“电打鱼”船只来来往往……

  洪湖环境逐渐恶化,水脏了,鱼没了,候鸟也远走高飞了。鱼米之乡的街头,闻到的却是阵阵臭气。以湖为生的渔民,生活也没有了着落。

  湖北省联合调查组描述的洪湖危机更令人心忧:“洪湖栖息的水禽原来有167种,下降到40种左右。每年来洪湖越冬的候鸟,由原来的数万只锐减到不足2000只。天然鱼类由1964年的74种,减少到50余种。此外,洪湖水生植物已由472种下降到98种,水草覆盖率由98.6%下降到只零星水域有水草。”

  2003年伊始,抢救保护洪湖的行动吹响了集结号……

  启动示范区项目,拆除养殖围网,对重点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包括封湖蓄禁,人工植草,投放原生鱼苗,灌江纳苗……短短几年时间,洪湖生态环境迅速恢复,保护区还建立了夏候鸟繁殖区和冬候鸟栖息区。

  5年后,记者来到了当初投资1177万元建设的5000亩示范区——阳柴湖。

  50岁的张圣元是阳柴湖示范区的一名护鸟员,他指着宽阔的湖面告诉记者:“20年前看见过的鸟,现在又重新飞回来了。”

  张圣元曾是洪湖的一位水上渔民,从小跟随父辈在洪湖打鱼、捕鸟。

  “那以前,洪湖到处都是野鸭、大雁,常常遮天蔽日,湖水喝在嘴里清甜爽口。”后来,洪湖遭遇的生态危机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张圣元主动当起了护鸟员,每天在湖区巡逻,守护着湖里的水禽、候鸟们,认真记下监测记录。

  张圣元的角色变化不仅仅是洪湖湿地变化的真实写照。

  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湿地大省四川也经历着沧海桑田的变化。全省已建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5个,保护面积295万公顷,首次完成了全省湿地资源调查,有近50%的自然湿地纳入了保护范围。

  同样是新进身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若尔盖湿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这里不仅是黑颈鹤的故乡,也是黄河水源的重要补充地。

  国家和地方共计投入湿地保护工程资金2700多万元。其中一期工程已于2005年底竣工,完成了20条60多公里的排水沟湿地恢复,建设拦坝279处,恢复湿地面积1万余公顷。

  ……

  当丹顶鹤在东北平原上幸福地筑巢,当斑头雁在青藏高原上洒脱地扬起翅膀,当黑颈鹤在若尔盖优雅地散步……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巨变。

  地球礼物

  每年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这一天,是提醒,也是检验,人类湿地保护的路途走了多远。在今年的世界湿地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再次重申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目标: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这一天,是提醒,也是检验,人类湿地保护的征程走了多远。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的16年来,也是湿地保护强度最大的16年。

  从“仙鹤之乡”扎龙的生态补水,到鄱阳湖畔的退田还湖;从拯救闽粤红树林湿地,到洞庭湖畔的湿地水文监测站,占世界湿地面积十分之一的中国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履行承诺,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焕发迷人光彩。

  中国是世界少数制定了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2000年11月,中国公布实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编制了具体的实施规划,“十一五”期间用于湿地保护的总投资将达到90亿元。

  目前,已审批实施近200个项目。在国家项目的示范带动下,全国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18处,面积27万公顷;建立55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指定了国际重要湿地36处,使47%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数字可以见证中国湿地保护的世变:现有湿地面积居亚洲第1位,世界第4位。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2003年中国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生态功能最重要的15.23万平方公里区域纳入保护范围;2005年制定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75亿元,对河流、高原、湖泊、沼泽等类型的湿地进行重点保护,同时通过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措施,全面保护和恢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一批湿地功能逐步恢复。中国湿地的高等植物中属濒危种类的有100多种。在中国湿地中,有的是世界某些鸟类惟一的越冬地或迁徙的必经之地,比如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占世界总数的95%以上。

  中国湿地保护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先后获得“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湿地保护科学奖”、“自然保护杰出领导奖”等国际荣誉。

  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意味着一种责任。

  在今年的世界湿地日,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再一次重申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目标:

  力争到2010年,使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和初步扭转,基本形成自然湿地保护网络体系。

  力争到2030年,使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保护和管理体系。

  任重道远,但我们的肩膀上写着“勇于担当”。

  本文鸣谢

  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湖北省林业厅

  湖北省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长友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