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川六月二十九日电 题:直面“七七祭”
——海外华文媒体地震灾区采访侧记
作者 张旌
到六月三十日十四时二十八分,就进入四川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十九天。中国民间有“终七”入葬传统,即每逢七天一祭,要“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国务院侨办组织的“二○○八海外华文媒体访华团”,在六月的最后一周,进入四川都江堰、德阳、绵阳等地震灾区,进行为期三天的采访,直面地震“七七祭”中的四川。
七七祭作最后告别
六月二十八日,北川玉皇山路上烟雾缭绕。许多当地居民在路旁摆上香烛、水果,烧着纸钱,口中念念有词,都是“一路走好”之类的祝福话语。
北川县县委宣传部主任郭志武说,“七七祭”的最后两天,上山烧香的民众特别多,做过“七七”,祭祀才会结束。
在玉皇山俯瞰再度被封城的北川县城,一旁的苟女士引起了华文媒体记者们的注意。“我每周都会过来一次。”苟女士噙着泪水说。虽然距离“五一二”已一个多月,但她还未从那场灾难中恢复过来。那场地震灾难,夺去了她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
“我看着自己的孩子埋在废墟中,却无能为力。”苟女士一想到十岁的儿子,就悲从中来。她每周就这样望着山脚下的北川县城,只能依靠时间来抚平伤痛。面对她,采访中的华文媒体记者们再也忍不住,纷纷偏过头去悄悄擦拭眼泪。
华媒记者四进灾区
“还是拍不下去了。”在绵竹汉旺东方汽轮机厂,新西兰《中文先驱报》的摄影记者刘行喆几次放下手中的相机,擦拭泪水。地震发生时,这位川籍移民正好身处成都。地震当晚,他即奔赴都江堰。从五月十二日至二十日,他先后三次进入灾区,拍摄了大量图片。
“东汽是个很顽强的企业。五月十五日我在这里时,房屋倒塌得很严重,很多人都哭干了眼泪,但仍不放弃抢救工友。”对于东汽,刘行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的姨父姨妈都曾在汉旺东汽厂工作,小时候他也经常在东汽玩,对于这里一草一木,他都很熟悉。
十五日,刘行喆正在东汽一间厂房拍摄照片,突然余震袭来,身后一堵墙轰然倒塌,将他惊出一身汗。“经历那一次死里逃生,我现在更能体会大地震当天发生的事情了。”
目睹地震后的种种惨状,刘行喆曾在自己的《震后感言》中写到:“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勇气三赴灾区。”但他现在随着“海外华文媒体访华团”,已经是第四次深入地震灾区了,他说:“我很想看看灾区重建进展怎样。”
现场资助灾区学生
在绵阳长虹中心北川中学临时教学点,澳大利亚《移民镜报》社长郎景超现场捐资两千余澳币资助一名高三学生,并表示愿意资助该学生至大学毕业。
北川中学高三七班的汪德海是幸运的。他逃过了五月十二日北川中学教学楼垮塌;他又是不幸的,因为到目前为止,他还没和家人取得联系,父母亲生死未卜。
“这名学生本来家境较差,现在又与亲人失去联系,高考后无论他有没有考上大学,生计都成问题。”郎景超将两千余元澳币交予班主任王靖睿作汪德海的生活费,并表示如果孩子考上大学,他将继续资助其至大学毕业。
“这些孩子很优秀,难能可贵的是,虽然经历灾难,但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海外的华侨华人非常愿意为这些灾区孩子提供帮助。”郎景超说。
其实不只是《移民镜报》,美国《侨报》记者也表示,只要学校提供详细情况,报社愿意为灾区孩子和海外侨胞牵线搭桥,让所有孩子得到资助。
赴地震灾区的三天采访,有泪水、有辛酸,但华文媒体的记者们也明显感受到了灾区群众对重建工作的乐观心态。祭过“七七”,灾区的人们将作别那段阴影,向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