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7-01 04:31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共产党员戎金亮倒在援川建房第一线
本报6月30日讯(记者班彦钦)今天下午,因突发脑溢血倒在抗震救灾援川建房第一线的共产党员戎金亮的骨灰被护送回故乡安放。
“山西好人”的感人故事已传遍巴山蜀水,他和战友们夜以继日建起的800余套过渡安置房成为生命见证。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中共忻州市委做出决定,授予戎金亮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戎金亮从6月8日端午节那天千里驰授灾区,直到他6月25日心脏停止跳动,在十七个日日夜夜里,他一身汗一身泥,奋战在建房工地上,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言行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他是累死的。”和戎金亮一起赴川的突击队员任文祥讲述了最后一幕。6月24日,在援建过渡房工地,从天一亮戎金亮就独揽了七八个人才能干的封边和灰任务。中午12点多,别人都蹲在荫凉里吃饭,只有他埋头在烈日下和灰,副队长赵葆春劝他吃了再干。他头也不抬地说:等我和好灰,大伙干活就不误事了。他一直不歇气地干到晚上9点多。
“戎金亮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突击队员王培明告诉记者。他对工作一丝不苟。一次,在房顶拧螺栓时发现一根地槽钢“长”出一寸多,平时和气的他,粗着嗓门大喊:这是谁做的营生,要拍拍良心,问问能不能对得起灾区百姓。在大伙儿累得东倒西歪时,他总是打来热水,泡好了热茶……
5·12汶川大地震让戎金亮寢食难安。在第一时间,他捐出了身上仅有的100元钱,以后又交纳“特殊党费”50元。他首批报名参加了抗震救灾志愿者。为赶上援川建房突击队最后一趟车,他找到有关领导软磨硬泡,坚决要求挺进第一线,出一份力,尽一次心。
然而,戎金亮家境并不富裕,用乡亲们的话说,就是“一双肩膀扛着六张嘴,日子过得紧巴巴。”1997年,他从忻府区南城造纸厂下岗回到农村,借钱买了一辆农用车,利用农闲跑运输。他忠厚老实,乐于助人,在村里人气旺,名声好。孤独老人段二种着两亩谷子,他替收割;村民周恒山盖房,他连人带车搭了进去;邻里王建平收玉米,他放下自己的活儿,摸黑拉运。而自己家里,20多岁的大儿子没有工作,15岁的次子是个脑残患者,11岁的女儿还在上学,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连日来,四川各媒体以“山西好人”为主题展开连续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在6月29日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从都江堰市崇义镇15个村自发赶来的数百名灾区群众挥泪送别戎金亮,捐款10万余元表达敬意。戎金亮的妻子徐美英含着热泪说:这钱不能收,收了会伤金亮的心。她把这笔款当场回赠灾区。经忻州市副市长王学英建议,以戎金亮的名字建立一个助学基金会,连接起晋川人民的爱心桥梁。
年仅44岁的戎金亮走了,他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只留下一行行踏实的脚印;他没有一幢像样的房子,却为灾区建起了一排排漂亮的板房。他的儿子戎斌表示:爸爸是党的人,我是党员的儿子,就让我接过爸爸的接力棒,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王学英副市长告诉记者,1949年,原忻州地区也是在春夏之季,分三批有500多名老区儿女南下入川,为建立新中国做出了贡献。今天,一批又一批忻州党员群众主动请缨,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建设新家园,充分说明,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无难不克,无坚不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