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廉政瞭望
“打黑”下指标并非黑色幽默
◎文/惠铭生
“在奥运会召开前,全省各市公安机关必须打掉一个以上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各县(市)、区公安机关必须打掉五个以上恶势力犯罪团伙。
|
初看到这则消息时,笔者心中有无数疑问:“打黑”为何要等到奥运会前?以前为何不打?奥运会之后还打吗?如果以前就坚持一个“必须”打黑,又何至于奥运会前全省各市地还有黑社会组织?
再说,为什么要给“打黑”下指标?譬如,一个多年来社会治安状况好、黑社会组织少甚至没有的市和县(市)、区,公安机关恐怕很难完成一个“至少”的“打黑”指标。甚至有可能“逼良为娼”,一些公安机关为完成指标,人为“上纲上线”,制造冤假错案。而一向社会治安状况差、黑社会组织或恶势力泛滥、猖獗的地市,有可能存有十个、八个的黑社会组织。像这样的地方,公安机关不仅完成指标易,而且容易当上“打黑”先进单位。这种“打黑”指标化,显然不能正确评价各地公安机关的“打黑”工作。
但是,“打黑”下指标,真的是一个“黑色幽默”?我突然想起河南省的“打黑”行动。据报道,两年来,河南省立案侦办一千多起涉及黑恶势力的案件,仅发现和查处了黑恶势力“保护伞”3案8人。这与黑恶势力犯罪的一般规律和群众的反映很不相符。
至此,我们也许应该理解辽宁省“打黑”下指标的“苦衷”:黑社会组织幕后有“保护伞”、“黑后台”这个坚硬的“壳”,各地公安机关挖这个累卵,在现实中有很大的难度、有阻力。“打黑”,非一时之功、一时之力,更不是民众一厢情愿所能达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辽宁省“打黑”下指标,并非是“黑色幽默”,而是不得已而为之,有其可取性:有“硬指标”,就逼迫各地公安机关迎难而上,想方设法打掉黑社会组织。若没有这个指标,在“黑白两道”的阻击下,辽宁省各市公安机关有可能重蹈河南省的“打黑”覆辙——两年才查处了3案8人。
权利怎能为领导“让座”
◎文/东方言
近日,北京工商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们在乘坐火车去北戴河的旅途上,遭遇了被“要求集体让座”的尴尬场面。据毕业生讲,列车员解释说集体让座是给相关领导,这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
乘客购买了车票,就享有了座位的权利。除非乘客自愿放弃,其合法权利不容任何人剥夺。因此,列车员或是此次列车负责人决定的让大学生们“集体让座”,就无怪让大学生们“很不服气”了!须知,强令大学生们让出的不仅仅是“座位”,而是他们的合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合法“权利”,怎么能为领导“让座”?
笔者很愿意相信,这些领导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全部坐上“正向”座位的。但是,在列车员向这些大学生们解释时,“领导”们就应该起身把座位、或者说把“权利”还给大学生们。然而,这些“领导”却心安理得地坐下去了,也就是把大学生们的合法权利一直侵占下去了。
“集体让座”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官员处处有特权”这种“潜规则”依然在现实中存在,并在一些人头脑里根深蒂固。它既有社会上的逢迎,更有“领导”们的“习以为常”。这不仅与“依法治国”相悖,更是与“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相悖。依法治国和以民为本,不能仅仅限于宣传,不能仅仅限于“抓大”,它更需要从细节之处抓起,从小事做起。因为,越是这些与大众合法权利紧密联系的“小事”,越能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影响,也越会阻碍依法治国和“以人为本”的进程。
只有让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再为领导“让座”,他们才会真正享受到依法治国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无预算控制
公车停驶恐成“秀”
◎文/周士君
日前,中央有关部门印发《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深入开展节油节电活动的通知》,提出确保实现今年公务用车油耗减低20%、办公区节电5%的目标。从6月23日起,北京50%公务车将停驶。
公车节油会不会演变成为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节油节电秀”?
若要确保各地各级政府都加入到节油节电的行动中来,便必须将诸如公务车停驶等具体措施落实到其预算控制层面来,以确保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真正做到严谨细致、精打细算,突出公共财政的社会性、大众性和节约性,使得可花可不花的钱坚决不花,尤其对不该浪费的资金,真正做到分角必争。
要实现诸如公务车停驶50%这样的节约目标,必须实现功能预算向部门预算转变,编制方法上则由含糊其辞的“基数法”转变为更为透明更为细化的“零基预算”。比如围绕50%公务车停驶这一节约目标,必须真真切切地体现在预算编制环节。此时,各级预算管理的重点不再为单一地考核某预算执行单位花费了多少,更须考核各预算单位为何如此花费?同时,在衡量预算编制质量和预算执行情况时,不仅要看其是否超支,更须看其是否达到了预期节约目标。这样一来,各级政府是否完成了其向社会承诺的节油节电目标,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便都能从预算执行过程中看得清清楚楚且明明白白,从而也有效缩减了各级政府在节油节电方面的作秀空间。
将节约目标落实在预算控制层面的积极意义还在于,我们对财政支出的监督将变得更具针对性,实现由结果监督向各环节全程监督的转变,摒弃以往我们对预算执行实施的粗放型监督模式,以促进各级政府或预算执行单位依法理财和科学理财,不断提高其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公务员“找黑社会摆平”说明了什么
◎文/叶 雷
6月8日晚,深圳一男子驾驶一辆印有“环保执法”的公务车将一年轻女子撞倒,该男子满身酒气,不但不道歉,反诬被撞女子是敲诈,并扬言要找“黑社会”摆平。经证实,肇事男子郭仲平为深圳环保局环境监察支队副科长,对该起事故负全责。
现在流行“史上最牛”一词,即使郭仲平副科长称不上“史上最牛副科长”,却也“够牛”了。晚上驾驶公务车,这是典型的公车私用;满身酒气,明显酒后交通肇事;撞了人不仅不道歉,还“反咬一口”,足可见其霸道;最后还要找“黑社会”摆平,足可见其嚣张。
从这位“史上最牛副科长”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引人深思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是他虚张声势,但我们依然应该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一句“找黑社会摆平”,说明了很多问题。一是说明当地或者附近存在“黑社会”,不然到哪里去找;二是说明“黑社会”的存在是因为有政府官员做靠山,否则怎么找得到“黑社会”;三是说明有少数政府官员混迹于“黑白两道”的事实,不然处理纠纷不会首先就想到“黑社会”;四是说明政府官员处理问题不是法治思维,出了事不找警察。
“副科长”这个公务员的身份,也很说明问题。这个副科长的嚣张言辞,可以说是个别现象,是偶然的;但是,副科长的德行也不是一天形成的,这中间为什么大家都失语了?领导管下属,出现这样的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等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公务员队伍如果真正想成为一支高素质的队伍,那么对于出现的这种让人惊诧的事,就不能只就事论事地处理,而应看到它的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让其他的公务员们引以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