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7月1日电题:十八任县委书记的“绿色接力棒”
记者晏国政、武敌
这里的森林覆盖率曾经只有0.3%,如今已达到50%。
这里曾经是一个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不毛之地”,如今已变成有名的“塞上绿洲”。
是什么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原因很多,其中的关键在于,这里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八任县委书记一直坚持传递着一根“绿色接力棒”。
50多年来,山西省右玉县一直进行着一场没有裁判的接力赛,凡是到这里上任的每一位县委书记就像一名参赛选手,将植树造林的理念一棒接一棒地传递着。
1949年10月,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时,面临着难以想像的生态窘境:全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为0.3%,沙化面积达22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4%。风沙干旱、水土流失、冰雹霜冻等灾害频繁发生。
恶劣的生态环境还使右玉百姓生活极其艰难。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够吃一顿”,是当时右玉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是多栽树。”张荣怀经过实地调研后提出这样的理念。第二年春天,他便带领全县机关干部开启了右玉义务植树的历史。随后的第二任县委书记王矩坤、第三任县委书记张进义接过“接力棒”,开始发动全县人民大搞植树造林。
然而,在右玉栽活一棵树,要付出比其他地方多几倍的代价。黄沙洼地处右玉老城北门外,是一道20里长8里宽的黄沙梁,而且每年以十几米的速度向东延伸。由于地处风口,一旦风起,黄沙蔽日,天昏地暗,黄沙洼由此得名。右玉人说,如果黄沙洼能种活树,右玉就没有什么地方不能种树。
1956年,28岁的马禄元作为第四任县委书记来到了右玉。从上一任手中接过接力棒的马禄元首先想到的是黄沙洼这个硬骨头。马禄元说:“那地方的人比较勤劳,不怕苦,说干就干,虽然饿肚子也干。”
就这样,马禄元和他的继任者庞汉杰带领当地老百姓开始了八年三战黄沙洼的壮举!到1964年,树栽成了,黄沙洼得到成功治理。如今,当年栽种的杨树已长大成林,黄沙洼的林地成为右玉县城的绿色屏障。
黄沙洼植树成功激发了右玉干部群众的信心和激情。第六任县委书记关毅取得了右玉历史上首次人工种草的成功;即使在十年浩劫期间,右玉的植树造林事业也未终止,在第十一任县委书记常禄的领导下,右玉对原有树种进行了改良,成为全省人工造林最多的县……
在右玉,至今仍保持着机关干部义务植树的传统,这里的干部甚至比其他地方的干部多了一件随身器物——一把磨得锃光闪亮的用于植树的铁锹。
普通老百姓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也投入了改造自己生产、生活环境的伟大工程。55岁的王占峰当年舍弃高薪职位埋首荒山,用20多年的时间使石炮沟的绿化面积由最初的150亩扩展到了如今的1200多亩;柔弱女子余晓兰远离云南老家,靠双手开辟了几万亩绿地……
50余年努力结出累累果实。到第十七任县委书记赵向东任上,右玉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治理沙化面积200万亩,占当地沙化总面积的88.9%;沙尘暴天数比解放初减少了50%,风速降低了30%,近5年平均降雨量比历史平均值的410毫米高出45毫米。
如今的右玉县农村户户养畜,牛羊四季出栏。与此同时,生态食品、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吸引着众多合作者和游客,右玉人民的收入也步入了增长“快车道”。
赵向东说,在5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没有硬性规定,没有政绩考核,只是一种绿色情怀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让植树造林成了右玉历任县委书记不变的选择。
刚接下“绿色接力棒”不久的现任县委书记陈小洪说:“若干年以后,右玉就是森林包围城市了。现在的右玉县城,特别像一艘船,行进在绿色的海洋中间。”
(责任编辑:黄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