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 > 四川地震消息

二炮某工程部队党委指挥部队抗震救灾记事

  新华网四川安县7月1日电 题:灾区一线党旗红——二炮某工程部队党委指挥部队抗震救灾记事

  张选杰、秦洁、陆建江

  汶川地震发生后,二炮某工程部队官兵在党委“一班人”的指挥下,闻令而动,攻险克难,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


  生命大营救

  5月14日10时,接到命令后,某工程部队迅速出动500余名官兵,携带47台大型装备和1000多套(件)机工具,从3个方向摩托化行军,开赴灾区。

  当晚,部队到达北川。山体滑坡、巨石把通往北川县城救援的唯一通道堵死,人员和大型机械装备无法进入。他们迅速组织70人的党员突击队,冒着余震、塌方、泥石流等威胁,携带机工具翻越乱石,徒步进入北川县城。

  一场生命大营救开始了。政委马力现场指挥,按照气割、起重、爆破等12个专业,把救援人员分别组成3个搜救分队,展开有序救援。

  在北川县国税局搜救现场,一名幸存者被死死卡在混凝土墙体中间。从底层挖,很可能造成二次塌方;直接掀开顶层盖板,难度极大,也可能对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副总工程师李智勇带领官兵采取“垂直打井”“斜面掏洞”的办法,从垮塌的楼顶掏一个小洞,经过8小时的努力,将幸存者救出。

  而有着30年党龄的李智勇,家就在绵阳灾区,家里房屋倒塌,年过古稀的父母在帐篷里度日。他几次路过父母居住的帐篷,都没有进去看看。他说:“参加抗震救灾的四川籍官兵很多,我不能开这样的头。”

  有群众说,在一座4层楼的废墟下,可能有幸存者,某团政委孙乐带领官兵紧急出动。他们先用大锤和钢钎一点点砸碎混凝土,然后,用手把石碴捧出来。士官王小福的手不慎被断裂的楼板划破,鲜血直流。可他和战友们不言放弃,继续扩大搜救范围,终于救出了一位幸存者。

  打通“生命通道”

  打通“生命通道”

  ,是这个工程部队进入北川后面临的第一次考验。

  3.5公里长的路,完全被巨石堵死,军地数万名救援人员和机械设备,被阻在县城外。

  马力给某工兵团下了死命令:15个小时打通道路。

  “党员请出列!”

  150名党员站了出来。团长郭中定带领他们,组成突击队,驾驭着大型机械装备冲了上去。他们分成观察测量、工程机械、安全防范等6个作业队,轮换作业。

  巨石挡路,他们就采取挖土埋石的方法,清除“拦路虎”;路面塌陷,他们就用锚杆支护、石块回填的办法加固。手指磨破了,脚被砸了,胳膊被碰伤了……但没有人叫苦,连续奋战12个小时,于15日18时,将通往北川的“生命通道”打通。

  一辆辆救护车飞驰而过,一支支救援队伍跑步入城,一台台大型装备快速开进,一车车救援物资及时送达……此时,突击队员却靠在路边的石头上睡着了。

  首战告捷。这个部队党委带领官兵又迅速移师105省道北川至陈家坝段抢通战场……正在国防大学进修的部队长陈强请假归队,一到现场,立即加入战斗行列。党委常委周治彪、安海林、刘建明、李阳、张若信、梁长思等也急赴抗震一线。

  党委“一班人”的形象,影响和感动着广大官兵。5营营长何行兵在北川执行任务,在江油市的家房子垮塌,他带队几次路过市区,也没去看上一眼。有着12年党龄的四级士官广金柱是个孤儿,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长大成人。救灾中,他时时处处冲锋在前。5月18日晚,抢修北川到江油的公路时,身为代理排长的他带领战士们,打着手电连夜修通了道路……

  攻坚“老虎嘴”

  老鹰岩堰塞湖和“老虎嘴”,把高川乡惟一一条与外界联系的墩秀公路拦腰卡断。

  “老虎嘴”不足100米的路段,塌方50多万立方米,挂在半山腰的公路全部垮塌。地震形成的老鹰岩堰塞湖蓄水量已达500万立方米,下游10多个村寨、近6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危难关头,上级又把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交给了这支部队。

  为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抢通“老虎嘴”,部队党委精选8名党员组成“敢死队”,驾驭着2台大型机械快速运转,采取“包粽子”的办法,用铁丝网将石碴包起来垫在平台上,呈梯次层层叠叠,路基在1米、2米地快速提高……

  在排除老鹰岩堰塞湖险情时,受地理条件限制,直升机吊运大型工程装备到坝上的原计划搁浅,这就意味着,排险只能完全依靠人工,一场“肉搏战”开始了——参加排险的数百名官兵,每人平均背运物资多达1吨,有的肩上被压出了血痕,有的手上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一人叫苦喊累。

  灾区一线党旗红。7天7夜,官兵们硬是用木棒、铁丝和箩筐,靠双肩挑走1.2万立方米岩石,成功开辟出一条泄流槽,确保了下游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责任编辑:黄成勋)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图 说 抗 灾更多>>